《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6-4-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课时:2课时

四、 教学方法 

1、 美读法 

2、 讨论法 

3、 比较赏析法 

4、 情境教学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请问现在是属于哪个季节?

生:秋天

师:那么你们眼中的秋天有着怎样的秋色呢?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有何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我们学习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刘禹锡的《秋词》等。佳句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选自《滕王阁序》)、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选自《登高》)等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划出来,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划出来,等到分析的时候交流解决。

2、理清全文思路

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A、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 “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B、分写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            (冷色调)

牵牛花、秋草。

   ②秋槐蕊             ③秋蝉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深化)

C、总括      

①南国的秋的比不上北国的秋                            (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

    (呼应)

3、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例:本文题目是“故园之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例: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例: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三)、拓展迁移

       1、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迁移训练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下面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字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填到括号内,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绿红黄残

提示: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四)、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曾泳

[《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故都的秋》教案

6.《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

7.故都的秋简单教案

8.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9.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