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王道”的理想世界。这一生动的描绘,在教学中一般只是被关注到它代表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追求,其实,课文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和教育等层面深刻启示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敬老奉尊”的思考。敬老奉尊,意即尊敬老人、奉养长辈。以下将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孟子表达给我们的这一思考。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养生丧死无憾”,可以理解为奉养老人,安葬死者,没有遗憾。孟子在这里将老人得到奉养和尊敬当作行“王道”的开始,即正确治理国家的开始。这是从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设施层面对传统文化中“敬老奉尊”作出的肯定和弘扬。推崇之至,可见一斑。
“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国家要发展,必须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而民众的创造力和思想力源于对现实和理想的实践与思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老人无疑是人类思想经验与实践经验积累最丰富的“贤者”人群,因而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群之一。因此,在任何形态的社会,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的老人都理应受到尊敬。
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所指为老人得到较好地供养,生活无忧而安享晚年。孟子在此将“敬老奉尊”是否实现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这在继承儒家在经济生活中“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礼记祭义》)的传统同时,进一步发展而从经济基础的分配关系角度高度赞扬了这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不仅成为了家庭稳定的标志,也是社会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最好发挥的关键,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大事。眼光独到之处,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和认可。
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对社会道德和国民教育提出的期望和要求:老人不再承受体力劳动之累,供养有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教育和民众道德素质水平作出的具体规定。孟子从思想上层建筑的思想形态方面再次对“敬老奉尊”这一传统文化精华表达出自己的由衷颂赞和真挚感悟。
孟子从“长幼有序” (《滕文公上第四章》)的尊卑位次的礼法规定,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万章上第四章》)的理论阐述,再进一步做出“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的教育规范,不仅对传统文化从单纯的继承走向发扬,而且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从而在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了仅次于政治经济之后的重要地位,并确立了以“敬老奉尊”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孟子正是看到了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在这篇表达自己政治思想的典范文章里,从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这一略带政治功利性的角度,提出了“王道”始于老有所奉长有所养、劳动分工和利益分配上“敬老奉尊”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国民教育尊崇以“敬老奉尊”为中心的礼法理念的观点,希冀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支持并予以推行。孟子的这一思想出发点正是我们教育学生继承与发扬“敬老奉尊”这一文化传统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装备起保护传统道德文化的武器,去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覃和平
[《寡人之于国也》的传统文化思考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