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采薇》三出彩赏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6-7-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山东  马正山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这首诗有三处出彩的地方,现分析如下。

一、 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三章,和很多《诗经》作品一样,也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边士兵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歌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边士兵一边在荒野山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的情景。这三章都以“采薇采薇”开头,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采薇”连用三次,好像有点多余,但仔细品味发现,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不同波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写的是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的状况;“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的是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的状况;“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的是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状况。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感情的波澜都是通过薇菜四季的变化传达出来的。作者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边士兵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二、庄严深沉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严肃而深沉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边士兵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守卫边疆的紧张而艰辛的生活。和传统的反战题材的诗歌不一样,《采薇》是通过戍边士兵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怀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反映了戍边士兵的爱国情怀和坚强作风以及艰辛的作战条件。当然,诗歌也多少流露出戍边士兵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拉车的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字里行间略带几分讥讽之意。虽然如此,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以乐景写悲情的结尾

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增强感情的表达效果。即当初离家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风光来反衬;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来反衬。如此一来,作者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由此可见,不论从艺术特色,还是思想内容,还是抒情方式,《采薇》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中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

 

马正山

[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采薇》三出彩赏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之花永不凋谢》优秀作文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4.西师版永不凋谢的玫瑰花教案

5.美文加作品赏析

6.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9.诗经采薇原文赏析

10.诗经采薇节选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