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小说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方法 诵读法 重点语句品味法
三、情感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 了解小说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突破策略 联系前后文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认真品读,细细揣摩,必要时进行小组交流。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阅读提示1:
1. 自由诵读全文,初步认识主人公孔乙己。
2.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
(2)孔乙己的地位 :
(3)孔乙己的结局:
2. 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二、阅读提示2:
1.前三自然段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小说多次写到众人的笑,你注意到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众人的笑的?
3.如果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在文中画出来,以便和同学交谈。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你可能会遇到自己理解不了或有疑惑的地方,请你通过小组交流来共同解决。
例如:1.孔乙己的形象:穷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他是时代的落伍者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文章四次写到众人的哄笑,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它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一、知识目标检测
1.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会怎样对待他呢?
2.作者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方法目标检测
小说末尾提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是如何理解的?说说看。
【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一、 学习链接1:请你再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范进和孔乙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2) 小说《范进中举》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的?
二、 学习链接2:关于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学习链接3: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情形,你认为孔乙己最终会怎样死去?
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表明你对他的去向的认识。
学后反思:
关春丽
[孔乙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2.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10.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