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处见真精神--《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4-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平实处见真精神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

万树相

欧阳修,人称其“蓄道德而能文章”但他敢于伸张正义、身处逆境能坚守正道,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和淡定从容的气度,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格精神历来是中国文人的楷模。他的《与尹师鲁第一书》能千古流传是与这一点分不开的。

【课文导学】

穷通不渝,日知进道

                        --《与尹师鲁第一书》赏析

尹师鲁,即尹洙,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宋仁宗景佑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余靖(即安道)、尹洙上书反对,为范仲淹被贬一事仗义执言,也分别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即著名的《与高司谏书》。而高若讷恼羞成怒,却将此信上奏朝廷,欧阳修即被贬为夷陵令。这是欧阳修到了贬所夷陵县之后写给挚友尹师鲁的一封信。

不忧不惧,淡定从容  信的开始,写相送失约的原因,写没有见面的遗憾,第二段写没能给友人写信的原因,还有对尹洙及其家人的关切之问。第三段写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无论是什么内容,作者都从容道来,文字没有一点悲怨之情。对此次被贬,作者没有抱怨,可见他对贬官一事不忧不惧,淡定从容,处之泰然。

穷通不改,日知进道  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师鲁的疑问。以此表明心志。一是回答了尹师鲁“疑修有自疑之意者”的问题,担心自己苛责高若讷有博取忠直之名的不纯动机。经过思考,决定对自己的行为不再怀疑,即不后悔。二是回答了师鲁“暗于朋友”的问题,认为师鲁“未知修心”。说自己知道高若讷不是个正人君子,写那封信是出于极度的愤怒而毫不留情地斥责了他。并没有拿他当朋友对待。三是否定了师鲁认为欧阳修既敢于伸张正义的举动是“非忘亲”即不是不孝的问题。认为自己即使获罪被杀,也不能说是不孝,即“得罪虽死,不为忘亲”。又拿自己的行为与古人相比,说明自己此举并不值得惊异和赞赏,因为在古人那里多的是,目前只不过世风日下不当怪而怪。而“吾辈自当绝口”,“不及前事”,即不狂傲也不自卑。而要“居闲僻处,日知进道”。即面对失意和挫折,他处之泰然,不悲不怨,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作者在文中反复表明自己的“处之之心”,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愿不做“傲逸狂醉”之人,而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坚守正道,贫贱不移,决不后悔。以此向好友表明自己骨气。所以说,欧阳修是一个大写的在天地间站立千古而不倒的人。

【美点探微】               

别具一格的魅力

                        --析《与尹师鲁第一书》艺术特色

夹叙夹议,反复辩说  有什么样的写作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与前两封书信不同,欧阳公的这封信主要是解答挚友师鲁的疑问,并表明自己的心志,所以文章就事论事,采取了与之相应的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摆出问题,一一进行辩说,说理通透,作者高尚情操不言而喻。例如,先概述一些名人的表现,论事时的慷慨激昂与遭贬后的“戚戚怨嗟”形成鲜明的对比:“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指出他们“欢戚无异庸人”;又举出韩愈的实例来论证,“虽韩文公不免此累”,指出写这些话的目的是“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最后提示师鲁从这些话中可以体察出自己对贬官的态度,“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边叙边议,作者的褒贬取舍非常明了,面对困境从容冷静的态度也不难体现。

语由心出,自然朴实 作者面对信笺,犹如面对自己的挚友,思想就如小溪里的水,轻轻的从心里缓缓倾注到笔端,或拉家常,或叙行程,或披心迹,或叮嘱或勉励,都真挚温馨,委婉动听,使人读来如沐春风。全文多用灵活自由的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朴实平易,亲切平和。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语气格外舒缓从容。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松弛自然, 心情是那么平静坦然。 

 

万树相

[平实处见真精神--《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论文

2.生物学教学论文

3.身在实处,心落虚处

4.高一英语第1单元课件

5.人教版高一英语课件

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7.高一地理教学论文

8.高一语文教学论文

9.把说话训练落到实处_教育论文

10.化学选修3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