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使用新词新语的注意事项:
1、场合 2、对象 3、口头语与书面语
例1:小婷上学时在小区门口碰上隔壁王奶奶,热情地打招呼:“王奶奶,您早恋(早晨锻炼)回来了?我发现您最近巨靓(很美丽),好养眼(好看)哦!”王奶奶愣在原地半天,摇摇头往家里走去。问:你觉得小婷的新词新语用得合适吗?
例2、两个好友在网上聊天。
甲:JJ(姐姐)我来乐(我来了)。 乙:欢迎!MM(妹妹或美眉)!
甲:最近好吗? 乙:7456(气死我了)
甲:? 乙:一恐龙(丑女人)对FXD(TT业名人方兴东)大肆造谣中伤!
甲:污你呕像(偶像)哪行!造块砖(用心写篇文章)踢她。 乙:对!886
甲:886 问:你觉得她俩这样对话可以吗?为什么?--可以
一个学生在题为《我的朋友》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例3、 最近好郁闷,钱丢了,上课出糗(qiǔ)了,迟到挨批了。我晕,就是篮球赛上都一球不进!好在有你在身边,我的死党。问: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合适
九、新词新语的去向。
1随着所表示的事物的消失而消亡。如:千年虫、非典等。
2进入日常词汇而保留下来。如:互联网、盗版等。
十、梳理探究
(一)、你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A、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
明确: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2、蔑视传统,崇尚创新;3、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4、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B、"网络流行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创造性。
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2、方便性。
既可提高交流的速度,又可节省输入的时间和上网的花费。
3、娱乐性。
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实时交流的乐趣
4、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完全是“病句”。
C、网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冲击
1、汉语拼音化
GG,MM,DD,JJ,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 在平时让人觉得酸溜溜的哥哥妹妹,此时用GG和MM代替,立刻就会拉近聊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简化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时代凭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
PMP,意思是您跟在后面拍马屁;P,“臀部”的文雅表达;BT,变态;P9:啤酒;PFPF:佩服佩服;拼音的简写缩写形成中国语言在虚拟界的“中国特色”。
2、符号化
①喜、怒、哀、乐类: :-( 愤怒 :) 不必转头就可以看的笑脸 (^o^)/ 举手欢呼 ^_< 挤眉弄眼 ?_? 瞪着充满疑惑的眼睛,茫然 ~~~~>_<~~~~大声哭用力哭
② 动作表情类: 3_3 刚睡醒 ..@_@|||||.. 头昏眼花 ^_^||| 好尴尬!! (-_^)撒娇
③个人身份类: C=:-) 厨师 *:o) 小丑! *<|:-) 圣诞老人
④动物类: ^(00)^猪头 ●_●熊猫 =^.^=猫咪
3、数字化
数字语言更是不可小视。当你在网上向你的网友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时,他会传来“55”(呜呜)的信息;当他气愤时,会来个“7456”(气死我了);你的屏幕上突然跃出“886”(拜拜了),你就不得不终止和这个网友的交流;8147,不要生气;5196 ,我要走了。
由于网络的自由,数字可爱语绵绵:04551你是我唯一、564335无聊时想想我、1392010一生就爱你一人、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3344520 生生世世我爱你、53880我想抱抱你……可谓一网情深、爱到地老天荒。
4、汉字谐音化
今天的年青一代以使用“拼音输入法”占主流,由于“大虾”先于“大侠”出现,且诙谐幽默,故以谐音称之。“酱紫” 是“这样子”的快速省事读法。“瘟都死”一些人对一种著名的软件Windows的带贬义和谐趣意味的汉字译音。“瘟酒吧”, Windows 98的谐音,带有谐趣色彩。“烘培机”homepage(个人主页)的谐音。“我来乐”--打招呼的时候,说“我来了”。
5、语法的变异
冒传统语法规范之大不韪,大量使用反传统语法规范的语句。如汉语中副词“很”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但在网语中,“很+名词”很常见,如“很女人”(即“很有女人味儿”)、 “很克林顿”(“很不诚实”)、“很书本”(“书生气十足”)。又如“强/巨/狂/严重”等形容词,在网语中常改用作副词,表示特别,起夸张、加强语气作用,例句:我对你的说法严重支持!
借鉴外来语言的语法予以创新。如借鉴英语的ing 形式来表示进行时,例句:无限郁闷ing。 而“……的说”则来自日语语法“……とぃぃます”,表示认为、觉得,例句:“似乎他态度老强硬的说”。
大量使用方言语法。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我倒”(表示晕倒)……
6、语义上的变异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常被赋予新的含义。打铁(贴帖子,在BBS上发表文章);隔壁(相邻的论坛);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另外一个相关词是楼主,指发起该主题的人);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偶像(呕吐的对象)等等。
网民们还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可感的事物,创造地性地产生其比喻义。“恐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食肉性恐龙(长相丑陋的泼妇)等等。
D、怎样对待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方便快捷、时尚个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网络语言丰富和发展了汉语。但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在平时生活中或上网时偶尔用用可以,但在作文里尽量避免使用。“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二)、比较一下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同样是描写景物的(天气)
传统文: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闷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头.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不至于挨饿,就懒的去张罗买卖.祥子拉着空车走了几步,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坐.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到能有些风.其他拉车的人,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了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与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网文:
天气 ,是不应该如此闷热的,在烈日的酷晒下,使我想起了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很想拜托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去所有的火气,去研究室吧 .我心里想着,因为那里有一台冷气机. 下场雨吧.我开始期待着今年夏天的第一场梅雨,接着而来的是小钢珠一股脑的倒进盆子里的声音.一滴,两滴,然后一片……最后变成一滩.雨水虽然模糊了我的书桌,却让我的记忆更加鲜明.原来这场雨不仅洗净柏油路上的积尘,扑灭上帝的火气,也冲掉了封印住我和她之间所有回忆的那道符咒,符咒一揭,往事便如潮浪般澎湃的袭来……
【分析】:传统文:本文选自<<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老舍.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5年,写作目的是反映国民党统治下的北京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它想通过祥子的不幸遭遇,表明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想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段景物描写, 写景的目的一方面是交代当时的酷热天气是,另一方面作者由当时的天气联想到旧社会时北京人力车夫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顶着炎炎烈日,拼命的去拉车.如果祥子不去拉车,则一家人都将在饥饿中度过.本段环境描写起了进一步刻画中心人物以及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这里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及主题之间处理得恰倒好处.
网文:
写的是蔡智恒对他曾经结识的一位好朋友,好知己的思念之情,由于那个女孩是一个日本人,叫做雨,于是作者就由那天的雨想起了曾经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的那个女孩--雨.本段同样是景物描写,它的作用则是做了一个铺垫,由天气十分酷热,想到学校的冷气机,想到下雨,想到曾经的那位朋友.
比较: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写作目的不同,它有一种亲切感、生活气息浓,,距离我们更近.
传统写作讲究文以载道,文质兼美。而网文的作者则已经平民化,写作是为了表情达意或体现自己的个性以及沟通,于是语言有一种亲切感、生活气息浓,,距离我们更近.。
二、文字表达力不如传统文字强.
传统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流传后代的作品,语言庄重,表达方法很讲究,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如满汉全席,极有回味性,它有个从粗读到精读的过程,需要反复玩味,才可全面的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精髓。而网文写手的语言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在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一定距离。快速阅读中照样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它就像麦当劳、肯德鸡等快餐一样,方便快捷的满足我们的愿望,虽然看起来匆忙,但它确实调剂人们紧张的生活,舒缓人们绷的很紧的神经。
三、语言规范意识不如传统文字强.
网文的作者则已经平民化,在网络的信息化上,追求高速,时尚,体现自己的个性,沟通时强调便捷,于是CEO IT email 等词出现,主要以表情达意为主,于是语言的规范性标准在降低。
十一、总结:
新词新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并流行的,在广告用语和网络文学中尤其突出,我们应该理智地面对它;传统书面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我们应该守护我们的文化家园.
十二、作业 :
你想进一步了解新词新语吗?那就请同学们课外自行分组,分工合作,开一次“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的梳理探究活动。每个小组以5至7人为宜。活动完成,同学们可自行举办一次梳理探究活动成果展。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