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无功,不追求功。无名,不追求名。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
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下注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
说法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之王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相关文章:
1.关于圣人孔子论文
4.《逍遥游》阅读答案
5.逍遥游阅读答案
8.逍遥游的阅读理解答案
10.逍遥游原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