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3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文中音乐的描写。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整个故事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我们课本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
四、欣赏电影,了解剧情
第二课时
一、理解剧本
1、在上节课观看的影片里,给你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明确:英子天真无邪的眼睛
2、英子是一个爱观察外面世界的人,作者就是想通过英子的那双眼睛来看世界。现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英子和“厚嘴唇的人”,给大家演示一下他们俩的对话,即课本的P86到P87那一部分。然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厚嘴唇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1)他是个穷人。“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2)他是个好哥哥。“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
(3)他是个善良的“小偷”。“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他为了供弟弟上学,却不得不去偷东西。
3、那他为什么要对英子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呢?
明确:(1)希望英子不要把他看作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2)“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4、那在英子眼中,她是怎么看待“厚嘴唇的人”的呢?
明确:英子同情他,觉得他很善良,但她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更不明白他沦为小偷的社会原因,
5小英子的那句“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小英子想得极为简单,她也没办法复杂,但是她的回答却在简单中透露着某种哲理意味。她说她分不清海跟天,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看海去》那篇课文的喜爱;同样的,她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她只知道希望“厚嘴唇的人”给她讲故事。她的思想就是这么简单,好人和坏人只是一个标签,在孩子眼中,就只有生命本身。
6、现在大家跟着英子的眼睛,看看她遇到“戴草帽的人”之后,又遇到“厚嘴唇的人”时,“厚嘴唇的人”跟她说了什么。快速阅读一下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二段对话,课本的P90到P91部分,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问: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让英子回去,而且这两天都不要再来了?
答:他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被逮捕,所以不愿在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心中留下坏的印象。
他也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偷盗行为会连累英子。
问:当英子从断垣里爬出来后,看到“戴草帽的人”带着两个黑衣警察往空地走去时,她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发愣呢?
答:对事情还是不懂,一方面不明白“厚嘴唇的人”今天对她说的话;另一方面不知道那些人走到空地里干什么。
或许是懂了,不懂的是供弟弟上学的善良人怎么被抓,因此“发着愣”。
问:为什么当英子看到“厚嘴唇的人”双手被捆住,由警察牵着走过的时候,她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为什么“她不愿意看”呢?
答:英子不愿意看,因为自己的“朋友”走了,同情而又有淡淡的伤感。
因为英子觉得自己要为这件事付上部分责任,如果不是她跟“戴草帽的人”说话,大概“厚嘴唇的人”就不会被抓。这里英子是感到有点愧疚。不管怎样,英子失去了一个“朋友”。
7、通过前面的了解,你是怎样看“厚嘴唇的人”的呢?(学生自由发挥)
观点:“厚嘴唇的人”对生活有着一种强烈的无可奈何,我认为可以把他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原因,当时社会的旧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许多善良的人在生活逼迫之下,不得不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厚嘴唇的人”虽然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也实在值得怜悯,但偷窃始终不对,他的被抓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8、提问:你们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天真活泼:唱《麻雀与小孩》,扮演小麻雀。
聪明可爱:从她与“厚嘴唇的人”的对话中可见。
富有同情心:她始终认为“厚嘴唇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而且视他为自己的朋友;当她看到“小偷”被押走时,内心非常难过。(板书性格)
9、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作者是通过小英子的眼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们觉得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第三课时
一、理解剧本中音乐插曲的作用
在《城南旧事》的电影中,还不断穿插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第二语言,现在大家翻到课本的92面,老师给大家放电影中的插曲《送别》,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课后习题的第二题,那两首插曲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 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将扮演《麻雀和小孩》中的小麻雀而高兴、兴奋的心情。
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时,突遇狂风雷雨,让人有一种不详之感,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诉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
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心理,也体现了那毕业生的孤独、伤感。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游艺会时的高兴、幸福的心理。
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她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送别歌》在内容情调上,又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送别歌》既配合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与影片中生死别离的人物关系线索编织在一起,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就是用《送别歌》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使人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二、找出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小组讨论,分析其作用。
1、P86:“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沙沙的雨立刻洒了下来,天空打着闪。”--作用:“雷声”“刮风了”似在诉说人生的不幸,为下文写“厚嘴唇的人”的遭遇埋下伏笔。
2、P91:“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作用:环境萧条,音乐哀婉动人,烘托了剧中离情别绪的无限诗意。
三、意境鉴赏。
提问:学过文章,你的整体感觉如何?
明确:1、仿佛在读诗,特别是小英子的那些对话,都很美,使人感觉好像在读散文诗。--如:“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好像在看画。课文描写的那些衰草,那狭窄的胡同,那破旧的院落,那小偷......使人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人生的不幸。
整体感觉很宁静,剧中没有热闹的情节,即使是小学生唱歌,唱的也是带有淡淡的哀愁的《送别歌》;即使是捉贼,那贼也不敢大吵大闹,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得跟着警察走。还有里面的环境描写、小英子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
小结:《城南旧事》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如中国水墨画般宁静、淡泊。
2、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如里面很多生活画面、背景描写都蕴含了非常浓郁的老北京的乡土风情。
课文里很多事情都写得很含蓄。如写革命的青年青年学生被抓,作者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只是写英子与她爸爸关于“好人”与“坏人”的讨论,通过几句对话表现出来,非常含蓄,但又引人深思。这又是作品诗意的表现。
小结:《城南旧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含蓄、深沉、内在。
四、下面我们以以下两小段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对《城南旧事》的学习。
《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说:“它像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地流入人们的心田;它又像是罩上一层阴影的散文纪事;好象用一支简单的乐器奏起一支单纯古朴的小曲,没有修饰,但又有修饰,朴素极了,让你从这朴素之中感到了一种典雅的生活音韵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以为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以为消失殆尽的朋友的脸,依然灿烂在记忆的巷陌深处……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第四题,下一节课我们利用课前一点时间讨论。
[城南旧事(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7.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