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 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 鉴赏: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 领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 探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
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
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性,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如下?br>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 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
(三)重点段落感知
1、我想大家都急于想了解荆轲此人,是吧?那么,在了解此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片段剧组同学为我们上演文中精彩而又悲壮的一幕。有请片段剧组同学。
课本剧表演:荆轲刺秦王一幕(三至五分钟)
2、感谢片段剧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的精彩表演。我想下面的观众们肯定还意犹未尽,此时的演员们也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请问:你觉得此剧中的角色演得怎样?为什么?(在座同学稍微点评)
谢谢观众们真挚的发言。(老师对演员做简单的点评)然后问扮演荆轲这个角色:你为什么要刺秦王?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恐惧要求荆轲解决此况。(这问题点出了当时的形势)
3、荆轲是在这种形势下刺杀秦王的。好,刚才同学们所演的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现在让我们随第二组同学的读书声再去感受这一场面,有请第二组同学,请读课文15 、16自然段。感谢第二组,你们读得很好,读出了这一紧张的场面。在这部分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实词和句式:(幻灯片)
(以下词句通过做练习方式学生自主完成)
实词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②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
③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⑤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句式: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中心词(群臣)+定语(侍殿上)+者,“者” 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省略句: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惊心动魄。课文中还有其他较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应该是哪一段? 明确: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我们现在一起随着音乐朗诵这一自然段。 提问:这段中的“前”字是什么意思,“和”怎么读,请从文中找出定语后置句。
明确:前,上前,名词作状语。(幻灯片)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幻灯片)
请问: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氛围,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音乐的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的气氛。
(四)课文研究探讨(分组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以上的内容并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投影荆轲这个人物)
提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幻灯片投影刺杀场面)
小结: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六国论》(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五)作业:背诵 “易水诀别” 一段.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笔者认为,这些新的理念已很好的融入此案例中。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课本剧的编写、表演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写好课本剧,就必须充分研读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文中人物形象。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此外, 编排课本剧和分组评述或辩论都体现了合作精神.另外,为能参选胜利小组成员必须一起研读教材,方能写好剧本,做好评述,如没有“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完成的。此外,学生们不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这种探究精神难得可贵,且让他们有不少收获。
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剧本的编排,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唇枪舌战的辩论。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此外,本课教学虽只用了一课时,然而学生在课前作了大量研读、探究工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和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带给他们了快乐,增长了见识,并且富有成就感。
三、预设与生成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亮点不少,但也存有不足之处,活动的安排没能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少数同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改善其不良情况,这是笔者正在索的问题。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