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及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并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看客”所揭示的人性的悲剧

4、分析文中对比的手法

重点难点:

“看客”所揭示出的人性的悲剧及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我们常谈的一个话题,也往往是文学上视为作品思想灵魂的一个内容。在世界文学名著中,有一部作品被公认为对“美”与“丑”诠释得最深刻、最具艺术性。这部作品就是《巴黎圣母院》。

二、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主要作品: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欧那尼》,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三、简介《巴黎圣母院》这个故事的梗概。(注释①或教参P60)

四、整体感知

1、字词

唆使   笞刑   镂刻   垂头耷脑  抽搐  蜷缩   恫吓  黝黑  懊丧  憎恨  虫豸   虐待  缄默  咆哮  怂恿   犄角

2、学生简单复述课文情节

三、研习课文

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点拨:伽西莫多在格雷沃广场受刑,受尽了周围人的侮辱诅咒之后,受到他伤害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他水喝,伽西莫多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2、伽西莫多受刑前的态度如何?

点拨: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

3、伽西莫多为什么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

点拨:有两种可能,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

4、伽西莫多受刑时的心理和行动如何?

点拨:在受“鞭刑”的时候,他先是“忽然惊醒似的蹦了一下”“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后来“眼睛冒火,筋脉鼓起,四肢蜷曲,一下子就把皮条和绳子都挣开了”,但“旧镣铐依然在他身上”“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不再动弹了。在“示众”时,群众向他投石头,他被激怒了,“他在绳绑中狂怒地扭动”,却无法挣脱锁链。而“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他已经极其愤怒了。

5、伽西莫多被行刑是副主教克洛德指使的,但克洛德表现如何呢?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这说明什么问题?

点拨:P36 最后一段

表现了他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这说明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作业:熟读全文,找出伽西莫多受刑前后,周围人的表现及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研习课文

1、伽西莫多的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周围人的表现

2、伽西莫多受刑前后,周围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在“等待”时,“人群很快聚拢来”“挤得太厉害”,并且“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在伽西莫多“出场”后,人们先是哄笑和喊叫,当他被绑在轮盘上,被若望.孚罗洛嘲骂,“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这种哄笑一直伴随着他受“鞭刑”。当将伽西莫多“示众”时,尽管人们与他不会有什么关系,可是却对他进行了“千万种私人的报复”“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而且那些诅咒的语言,是相当恶毒的。

3、围观群众的这种表现显示了怎样的人性?

点拨:从群众的表现和文中的评论看,人民常常是没有怜悯心的,是残忍和狠毒的,尤其是面对弱者的时候。人性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恶”。

4、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点拨:中国的看客!(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弃医从文原因即“幻灯片事件”)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看客,如:

(1)、小偷闹市行凶杀死被盗人 众人冷漠小偷逃离

(2)、产妇无钱急救车拒施援手 医生冷漠使女婴惨死

(3)、悲情男子欲跳楼犹豫4小时 冷漠看客喊跳,寒人心

(4)、合肥一少年落水众人冷漠围观 民警抢救无力回天

(5)、一女孩不幸掉进都江堰,DV纪录下了她在生命尽头的挣扎,眼睁睁地看着女孩消失。

(6)、催民工快点跳楼等。

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思考,各抒己见

5、“中世纪”是不是就是一片漆黑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非常的冷漠?

点拨:不是,还有美丽的爱斯梅拉达。

作为受害者,在周围人对伽西莫多都侮辱诅咒的情况下,她还真诚地给伽西莫多水喝。善良!

6、当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时,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的心理是什么?

点拨:小说始终对照着写两个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爱斯梅拉达走上前来,送水给伽西莫多喝,可是伽西莫多却想把刑台打个粉碎;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悔恨之泪);喝完水,伽西莫多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却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 

7、周围人有没有被感动了?

参考:是否被感动了取决对这句话,“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的理解。

(1)没有,因为这个情节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

(2)被感动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人们人性中的良知,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8、本文有很多地方都让人觉得很感动,请选取你认为最感动的地方朗读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朗读课文谈感受。如: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见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

三、小结人物形象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四、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  

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伽西莫多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受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爱斯梅拉达与副主教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喂水。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和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五、课堂小结

人们常说一滴水中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看到了这滴水感动了伽西莫多,感动了群众。是这滴爱与善的水唤醒了沉睡的人性,而不是残酷的刑罚,不是冷嘲热讽,不是打骂,而是真、善、美、爱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雨果就是想借伽西莫多受刑的大场面的描绘,用对比的手法把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下展示在这个看台上,并通过爱斯美拉达这个美善的化身的塑造,揭示真善美的真谛,呼唤人道主义的到来。

板书

 作业:1、完成《优化训练》P31-32

2、关注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丑陋的“看客”。走近我们周围的普通人,感受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人性,写一篇文章。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换一换》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8.绘本换一换活动教案

9.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10.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