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元培养一位博士 人才高消费现象堪忧

发布时间:2016-5-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生活时报     2001-01-06     记者赵建国 

 

    据统计,中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换算一下,这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 

    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是大学生。 

    据了解,这种被人称为“贫穷的奢侈”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分析。 

    人才“高消费”是一种浪费。 

    无疑,中国今后的发展将需要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的外向型人才,高层次企业家以及专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些人才都应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缺乏针对性的盲目 “抢人才”,并没有真正把学识与职位对应起来,却往往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 

    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就业层次不明确造成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最可怕的后果是作为现实信息反馈到人才开发方面,把人才买方市场简单化为“人才太多了”,那将再一次破坏中国人才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例如,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不论是专科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比例均较高。美国的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一半。而国内的专科生尚不足本科生的50%。专科层次人才数量过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据了解,中国有研发能力的人员少、工程师少;每万人拥有的医生、律师等,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企业管理人才为例,单是90多万户公有企业,若每户用3名MBA和10名有研发能力工程师,全国就需要270万名MBA和900万名工程师。而中国目前每年培养出来的MBA仅仅3000人。中国目前软件专业人员只有15万人,其数量和素质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级软件管理经营人才更为稀缺。 

    人才“高消费”,暴露了中国教育科类结构的不合理性。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人才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大文科比例明显偏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 60%以上,而中国仅在33%左右。大理工类绝大部分是面对第一、二产业,而大文科对应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人才市场的动态显示,以品牌、企划、公关等为代表的“软人才”将成为今后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3000万元培养一位博士 人才高消费现象堪忧]相关文章:

1.黄博士TEdx演讲

2.现象观察的活动教案

3.《论语十则》的文言现象

4.现象观察活动教案

5.物理《声现象》复习课件

6.附生现象阅读答案

7.初三物理磁现象课件

8.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

9.《捕蛇者说》的文言现象

10.周密《观潮》的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