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稿(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同学们好,这个课时我们来学习选自《论语》的语录体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一块闲谈聊天的情景。本课时将落实两个目标:(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思想性格;(二)理解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文章既然是记叙师徒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先说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我们可以想象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要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约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应该是祖孙三代人。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你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准备?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的。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学生们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千乘之国,强国环伺,外敌入侵,国内饥荒,财政窘迫,粮食不足,可谓内忧外患,祸不单行,子路治理,三年时间,可以大功告成,可以使将士勇敢,能征善战,人民懂理,正道直行,这些慷慨激昂的谈吐充分显示出一个政治家力挽狂澜的自信和豪爽。对此,孔子是作何评价呢?孔子的评价很有意思,他做了一个神秘兮兮的表情,“夫之哂之。”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太简单化了。我认为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慊陈词,说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赞许,欣赏,不满,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个人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便心中有数了,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方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因为曾皙正在弹瑟,孔子先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显然,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治理三年,他可以保证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冉有的回答是谦虚谨慎的,也是坦率真诚的,他的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接着孔子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具有外交才能的人,据《论语》记载,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安邦之才,公西华的回答更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不敢说自己本事高强,希望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增长才干,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他愿意戴上礼帽,穿上礼服,做一个辅助小相。寥寥几笔,活画出一位谦虚好学,能言会道的“外交官”的形象。他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最愿意听到了,也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子路,这是孔子的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最后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当孔子和其他三个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前面几位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瑟的动作,“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站起来。这些动作,属于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充分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这个图景,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式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置身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高雅清华,他的怡然自乐。由此可见,散文记叙人物对话,多为片言只语,通过个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容,思想性格,这对我们的写作无疑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文蕴含的文化内涵,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师生关系;其二,政治生态;其三,吃饭和礼制。孔子对学生是和谐可亲,平易近人,不盛气凌人,不倚老卖老,注重启发引导,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地相信、肯定、赏识学生。这从文章结尾的评“志”一个片断可以看出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对子路,孔子是不满其大言不惭,出言不逊,对其治国才能则是肯定,赏识;对公西华,孔子的评价是“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也是心中有数,欣赏有加的。师生关系和睦融洽,平等民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其乐融融。其二,政治生态,这四个学生当中,除了曾点之外,其他三个人的志向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希望能够做一个辅弼良臣,子路希望让人民有勇且知方,冉求希望能足民,公西华希望为小相,三个人的志向虽略有不同,但方向都是一样的,我们虽然不能用这三个人才概括孔门所有的弟子,但是却能够说明,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想走这条路线的人不少,这是不是也表明当时的读书人大多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呢?其三,当子路在举例时,说到一个千乘之国置于大同包围之中,不但有兵灾,而且还有粮食不足的问题;冉有也希望能够足民,冉有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到礼乐方面要等待君子;公西华也提到了宗庙之事。从这三个人的谈话中,可以发现两件事,第一是在那个时代,能使人吃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曾经有人说,当一个问题受到重视的时候,就是那个问题已经很严重的时候,因此,从这里可以发现,在春秋末年,并不是一个人们都可以安居乐业的时代,困为有时连吃饭的这种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一定能得到满足。第二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礼乐制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人们还是崇尚礼乐文教的。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稿(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子路见孔子的文言文翻译

2.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翻译

3.2017驾考科目三电子路考流程

4.春天的演讲稿

5.商务演讲稿

6.美容演讲稿

7.上任演讲稿

8.竞选班长的演讲稿_学生班长的演讲稿

9.大学青春梦想演讲稿_演讲稿

10.竞选班长演讲稿_班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