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郭超
近年来 ,高考加重了诗歌赏析的比例,且更多的体现出对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自由赏析,留给了学生广阔的赏析空间.因而,语文科诗歌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赏析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安排了近体诗六首,其中《登高》一诗,便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我阅读,发掘诗中的赏析点,纵横评说,自由赏析.教师仅在旁作启发,引导和点拨.
一,背景的赏析.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求在赏析时,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其一,该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二,杜甫此间“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归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其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的相继去世.其四,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多的萧瑟景象,定然会使老杜发出慨叹,从而抒发情怀.
二,主题的把握.
思想主题是近年来诗歌赏析的重点,不仅要求把握和概括主旨,还要求学生能够品味和评价主旨的高亢与低回.《登高》一诗,从背景可知,是为悲秋而作.同时,诗作还抒发了个人的悲哀与不幸.具体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上,“繁双鬓”(年老),“多病”, “作客”(漂泊流浪), “独”(孤独).尤其是“艰难”“潦倒”,抑郁不得志。在这特定的时代,理当是忧国忧民,慨叹时运多艰。融家与国于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该诗主旨其实较隐晦低回,不及其《登岳阳楼》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豪迈激越。可在此进行引导学生比较赏析。
三,意象的色彩。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满天的狂风呼啸,满眼的惨淡青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添感伤。特别是那“鸟飞回”,使人哀痛异常,顿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昔昔盐》)“独客伤归雁,孤眠叹野鸥.溪声牵别恨,乡梦惹离愁”(唐唐彦谦)之情;那“猿啸哀”,使人肝肠寸断,自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婉欲绝”(郦道元《三峡》) 之感. 学生自然联想到“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附贬峡中王少附贬长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的意境。
四,意向的组合。
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六组特写景象,并列组合,描绘了秋江景象。节奏强烈,感情激昂,画面惨淡,气氛悲凉。同时,诗人用笔凝练,十四字,六种景象,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尽谢斧凿”,奇妙难名。唐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元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正是此韵味。
五,对仗的精巧。
全诗八句联联对仗,极其工整;词性与结构一一对应,极为工稳。尤以颔联、颈联为最。气势开阔,包容宇宙。
其一,“萧萧”一词,写出落叶之声,“滚滚”一词,写出了长江之势。有声有势,声形配合。其状物之工,出神入化,使人倍感气象万千。
其二,颔联出句“无边”,极写空间之广阔,对句“不尽”极写时间之绵长;颈联出句“万里”,极写空间的辽远,对句“百年”也极写时间的邈远。两联不仅联内时空相对,而且,两联间也形成时空的对仗与呼应,从而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淋漓尽致了。
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歌颔联是写景名句,更是抒怀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使人感到杜诗无比的悲凉,无比的萧瑟,慨叹韶华易逝。而“不尽长江滚滚来”更使人感到杜诗的雄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尽的长江,隐蕴着诗人的惆怅与愁思,连绵不绝。
好个长江,“波滔滔,浪滚滚”,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思绪的浩茫与纷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暗示应有不可阻挡的壮志豪情,应建功立业,从而慨叹己之不遇。
还有人提出,“不尽”,是诉说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象江水般连绵不绝,不屈不挠,从不间断。
不一而足,任意发挥。
六,情景交融。
诗篇以哀景表达哀情,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当然,作为名篇《登高》,“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乃至“旷代之作”,理当有着很多的赏析点。教学中,应着力发散引申,着眼联想想象,致力融会贯通,在篇内篇外的名句境界中去自然感知诗篇的魅力与意韵。
作者邮箱: longdongshanren@yahoo.com.cn
[信马由缰 控弦破的--也谈《登高》的教学(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登高教案设计
3.登高优秀教案
4.登高获奖课件
5.伯牙绝弦课件
6.登高远眺的诗句
7.登高阅读题答案
9.英语的教学教案
10.伯牙绝弦完美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