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人物特征。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洗涤 惮 攒射 尸骸 噩耗 羽翼 屠戮 浸渍 菲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喋血
屠戮
长歌当哭
赁屋
寥落
桀骜
深味
欣然
殒身不恤
洋溢
诧异
广有羽翼
黯然
菲薄
3.关于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专,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尸骸(hái) 噩耗(è)
羽翼(yì) 屠戮(lù) 浸渍(zì) 菲薄(fě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屠戮:屠杀。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赁屋:租借房屋。
寥落:稀少。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深味:深深地体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洋溢:充满而流出。
诧异:惊讶。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黯然:忧伤的样子。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段落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划分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讨论明确】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探究活动】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找到记叙的事件,然后分析特征。
【讨论明确】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课堂提升】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答案】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惜缘
[纪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5.《谈中国诗》导学案
10.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