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发布时间:2016-10-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天长中学      高一语文组     郑林伶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

              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 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

                     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 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 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 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       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       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珮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异域终生   空归环珮       西南漂泊    有家难归

 

郑林伶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计划

4.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7.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8.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9.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10.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