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遗憾”的错误
--谈人教必修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错误(之二)
王万祥
错误出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9页,注释⑨和⑩。
错误内容:杜甫《登高》一诗的课下注释:⑨[苦恨]极其遗憾;⑩[繁霜鬓]
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是错误的。作者把律诗讲究工整对仗,误理解成每一个词语的词性必须完全相同,把“苦恨”与“新停”对应起来,认为“新停”是偏正关系的词语,想当然地把“苦恨”也当成了偏正关系的词语。
不错,律诗是最讲究工整对仗的,而在这方面,杜甫又是古往今来人们公认的律诗高手。但是,别忘了,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就是杜甫的律诗中,不完全对仗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比如《秋兴八首(其一)》的最后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是与“白帝城”相对,“处处”与“高”相对,就是一种不完全对仗。再如《咏怀古迹(其三)》最后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胡语”与“曲中论”整体上对仗,但具体的词性就不能一一对应。
《登高》这首诗中最后一联的“艰难”和“苦恨”就本来是两个同义复词组成的并列短语。“艰难”可以理解为“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生活之困苦,时局之动荡。但是“苦恨”不能理解为“极其遗憾”,而应理解为“痛苦和悲伤”。虽然“恨”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是“遗憾”的意思,但又有变化,比如杜甫《春望》中的那一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恨”就是“痛苦、伤心、悲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遗憾”。
接下来,我们再看“繁霜鬓”这一词语如何理解。课下解释为“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显然,这一解释还是按照与“浊酒杯”严格工整对仗的思路来翻译的。这就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新停”是动词,它的宾语是“浊酒杯”,而“苦恨”是形容词作名词,与“繁霜鬓”不存在动宾关系。而“繁霜鬓”与“艰难苦恨”从内容上来说也不可能是并列关系。所以“繁”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意思就是:时局的动荡、个人前途的困顿、生活的艰辛再加上羁旅他乡、多病緾身,这一切加起来使我鬓发皆白。在这潦倒失意的境况下,连每天喝一杯浊酒的兴致也没了。当然根据前边作者的思路,最后一句也可理解为因为生活困难,无钱买酒;也可理解为贫病交加,衰颓、失意,使作者连这一点嗜好也被迫放弃了。前边三联是为最后了联蓄势,最后一联是对自己潦倒生活的夸张式总结。
对这一点古人理解得非常明白:“久客则艰苦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是以白发弥添,酒杯难举。”(《杜诗详注》卷二十,1766页)今天的唐诗研究专家写得也很明白,陶道恕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说:“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由以上分析,我认为“苦恨”的意思应该是“痛苦、伤感”,而不能是“极其遗憾”。“繁霜鬓”的意思是“使(我)鬓发皆白”,“新停浊酒杯”的意思是“最近连每天一杯浊酒的嗜好也不得不放弃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教材在《登高》这一首诗中连续出现三四个注释错误,对整首诗的理解出现大的偏差,实在是犯了一个“极其遗憾”的错误。
世纪金榜语文编审
高中语文编审 王万祥
2014.3.22
王志远
[极其遗憾的错误--谈人教必修三高中语文教材中错之杜甫《登高》]相关文章:
1.杜甫登高优秀课件
8.登高杜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