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郁洪千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2.揣摩语言,概括要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3.初步了解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1999年,我曾到过长江三峡。当立于船头,看着东流的滔滔江水的时候,应该说浮想联翩的--我想到: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上帝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偏爱的。因为她赐给了这个民族多少秀丽的名山,澎湃的大川。而这山川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此时我当然会想到李白,因为在这里,李白曾有过两首诗--《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鬂成丝。”///《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能重山。”
二、学生感悟这两首诗。
感悟重点: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心情。
前者表现的是被流放途中的压抑和凝重心情;后者是听到被赦免的消息以后的欢快的心情。
三、解题
“漫”--①水过满。②到处都是。③广阔,长。④不受拘束,随便。⑤莫;不要。
“漫想”--不受拘束地、随意地想。作者驰骋想象,思想活泼开阔。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明明是过三峡,为什么不直说“过三峡漫想”,而要说成“过万重山漫想”呢?(留存思考,最后解决。)
四、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关键语句,理清整体思路。
思考:题目是“漫想”,文章是不是真的就写得很随便呢?有没有一条思路可寻呢?先请大家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统一:表明整体思路的主要语句有:
§2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3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5 “于是,我的思绪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11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14 “几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16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由此可见,文章从进入三峡开始写起,作者穿行三峡,为壮丽的景象所震撼,因而想到第一个敢于穿越并成功穿越三峡的人。由此作者进一步想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不仅如此,作者还联想到“千百年以后”来看今天的业绩,指出人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的。最后文章在“船已穿过三峡”时收尾。全文按“现实--远古--未来--现实”这样的思路展开,联想丰富,但漫而有序,浑然一体。
五、细究主体部分,理清局部思路。
思考:作者在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的时候,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呢?再找关键句。
统一:表明局部思路的主要语句有:
§6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7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8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10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思路探究:先想到时间,因为时间越早,工具就越简;工具越简,以前失败的人越多,于是“他绝然不是第一个”就合情合理了。因为没走完的人多,于是精神压力便更重了,那位第一个成功者出发时会想些什么,便很是重要了。前后呈因果关系,这样的联想就更具有逻辑性了。
六、探究思想内容
作者在本文中讴歌的是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今天的人们能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如果学生只理解到前面的一半,可引导读第14小节。)
理解题目:为什么不用“过三峡”而用“过万重山”呢?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找出关键句
(略)
七、总结规律: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联想是不是有法可循呢?
三大联想定律:相似律、接近律、对比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记忆论》)
相似联想,又称类似联想、类比联想。由一事物出发而想到与这想似的另一事物。
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在时间、空间或性质上相关的另一事物。
对比联想,又叫反向联想、相反联想。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
“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
八、联想训练
圆的联想。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4.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