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华阳杂文随笔

时间:2021-07-03 18:07:07 随笔 我要投稿

壮美华阳杂文随笔

  “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灯火一船收” 华阳古镇位于秦巴之间的小城——洋县北部。小镇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又因两河绕镇而过,造就了小镇状如古船的奇特形状,因此被赞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

壮美华阳杂文随笔

  一、心安之处

  到达小镇是在三月上旬的一个午后,夕阳躲在山后,余光染红了天边的云彩。空气清冷,古镇刚刚开园,客人不多,很是安静。

  傍晚的天空偶有归巢的朱鹮飞过,奇特的叫声愈发显得天空的悠远。那是一种略带沙哑的叫声,有人说像鸦,但是我总想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关于鹳鹤叫声的文字“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我不知道东坡先生笔下的鹳鹤是不是朱鹮,但每次听到这种奇异的叫声,我脑海中总会不自觉的浮现这句话。

  我们选择的宾馆面河依山而建,房舍外观仿古建造,灰砖、红廊柱,白色的马头墙。房屋多为两层,组成一个个四合院落。院中不同房屋依靠连廊相连,园中假山,喷泉和景观树一应俱全。

  我曾于夏季最炎热时段在此小住过几日。清晨推开窗户,看岚生于远远近近的山,看风儿鸟儿飞于树梢屋檐;傍晚的小镇常常有阵雨造访,此时坐于连廊下看如珠的雨水落入院中水池,看成群的锦鲤快活的戏嘻于莲叶石块间。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无语静坐,常会让人不自觉地陷入物我两忘的混沌境界。

  安顿好之后,刚出房门就看见一只黄狗贼兮兮的遛进院子,从走廊边宾馆员工晾晒的工装中衔了一只女鞋低着头悄悄的往外跑。被人发现后却并不见它害怕,只是丢下鞋子加快轻佻的步子沿着回廊很快逃走。宾馆的员工对此似乎见怪不怪,也不生气和追打,只是笑着捡起鞋子放回原处。

  晚饭后在宾馆的院子里散步时,我们在观景台前面的水泥路上看到了那只贼兮兮的黄狗,神情自得的卧在路边的草地上,一只鞋子赫然在它的不远处。

  二、镇老街

  闲暇时出宾馆左转约300-400米即是小镇的老街。老街是傥骆古道的一部分,临河而建,至今两边还保留着部分清代的老房屋。

  河道宽约20-30米,河槽深切,河岸杨柳依依,一台古老的木质水车在流水的推动下缓缓流动,扯着暗哑的嗓子不瘟不火的与一桥之隔的一株大树旁若无人的私语。水车不远处一座风雨桥跨河而过,一年四季无论晨昏风雨,无言的护佑着穿行两岸的人们。

  老街上曾设有11个省市的会馆,如四川会馆、两湖会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道的废弛,小镇曾经的繁华已在秦巴夜雨中随风遁去。

  如今老街两边挤满了各色店铺,有的针对小镇居民,如杂货店、药店、五金店等等,有的主要针对外来的游客,如各种土特产商店、旅游产品商店、饭店和大大小小名字各异的旅馆。我记忆尤深的是一种叫做牛皮糖的糖,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暗红色糖条被装在牛皮纸袋子里,放在嘴里,不是太甜但韧性十足,咬在口里能够扯出长长的糖丝。

  古镇中心有一个建于清代的古戏楼。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的戏台,飞檐斗拱,灰瓦红柱,面对镇子中央的广场。遥想当年小镇人家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锣鼓喧天、丝竹入云,于入将出相的戏台上面对古道上四面八方的商旅游人,演绎着世间的白云苍狗和喜怒哀乐。

  三、秦岭四宝

  来古镇“秦岭四宝”是必须要看的。秦岭四宝是人们对活跃在秦岭青山绿水之间的朱鹮、金丝猴、羚牛、秦岭大熊猫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爱称。我们拜访四宝是在第二天一早,太阳还在山后的云层中,四周毫无遮挡的观光车启动之后山间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沁入肺腑。

  小镇通往各个景点的道路与小镇的路网重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观光路,但是道路干净整洁,时而沿河流而行、时而穿越村庄和农田。

  沿途的河水清浅,不时能看见在其中觅食的野生朱鹮,导游说朱鹮一生择一而终,因此我们看到的独自觅食的朱鹮有可能仍是单身,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另一半正在它们的小巢里照顾鹮宝宝。

  清冷的空气中偶尔能够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走出家门,有的在清理河道、有的在翻动房前屋后的土壤,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准备。也有年纪稍大的老人坐在屋檐下一杯茶水、一杆旱烟,促膝而谈。

  早些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小镇居民就在多石的河道两边,贫瘠的山坡之上等不易耕种的土地上见缝插针的种植了一片片的山茱萸、厚朴等药用植物,以及猕猴桃等果树补贴家用。

  山茱萸的果实俗名枣皮,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是中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之一。山茱萸的植株先开花后生叶,一树一树的黄色小花在山水之间清冷的风中连成片如云似霞,让我想起不久前由贵州山区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传唱的,并引起无数人共鸣一首歌《苔》,这首歌以清代袁枚的诗《苔》为原本创作,讴歌了平凡但不自卑的苔花以及和苔花一样无数的普通人。

  路边山崖上偶尔能够看到一些黄色箱状物体,它们被一排排整齐的挂在钉入崖壁的一条条钢管之上,远远望去有些壮观。导游说那是当地的养蜂人的蜂箱。因为当地植被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没有农药污染,所以养蜂条件得天独厚,据说这些蜂蜜因品质纯正,通过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已经被销售到了国外,而且价格不菲。

  大约半个小时游览车就到了金猴园。金猴园以山而建,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园子,只是用铁丝网在山坡下圈出了一个大约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长方形场地,隔开游人与猴群。

  来自河南的驯猴人每天大约四次以唱山歌为号、以投食的方式将生活在附近原始山林中的几百只大大小小的、分属不同族群的.滇金丝猴召集下来,供人观赏。

  每到投食时刻,饲养员手提木桶,走出房屋,对着山坡发出长短不一、节奏变化的“欧呕欧呕”声,隐藏在山中不同地方的猴子以家族为单位,蹦跳着、打闹着沿山坡而下,跨过三座大小不一的石桥,聚集在半边山坡上。这半边山坡被猴子每天频繁的攀上爬下搞得寸草不生,只有几株光秃秃的枯树干,与周围郁郁葱葱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人为猴子投食主要目的是吸引它们下来供人观赏但并不限制它们的自由,为了尽可能少的降低投食对猴群野性的影响,投食人每次仅仅投少许食物,这样猴群为了生存依旧需要凭借本性在山林中觅食。

  相对于相对喧闹的金猴园,羚牛园清静了许多。羚牛园位于一个山谷之间,共有四只羚牛,它们是一家四口。羚牛园的所在是羚牛爸爸和羚牛妈妈被圈养之前经常出没的地方。

  羚牛在当地又被称为“白羊”或是“羊子”,体形粗大,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背部又有点像骆驼,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种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前肢长而粗壮,后退短而弯曲,能够很好的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我们到的时候羚牛一家刚刚吃完早餐,羚牛爸爸和妈妈正在房子靠着围墙小憩,羚牛宝贝还待在房子里。院子限制了它们的自由,但是没有限制住它们内心的野性。讲解员说不久前羚牛爸爸和羚牛妈妈先后忽然躁狂,在院子围墙上分别撞坏了自己的左前腿膝盖和头顶的一只犄角。

  衣食无忧的安逸可以消磨掉动物头脑中很多东西,但很难消磨它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因为自由不是头脑中的一种记忆,而是血液中的一种因子。

  熊猫馆共有两只秦岭熊猫,我们去的时候它们还在睡觉。据导游介绍,秦岭的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亚种,秦岭大熊猫嘴短头圆,面部特征像猫;四川大熊猫最尖头像狗,面部特征更像熊。而且二者在颜色上也有区别,秦岭大熊猫皮毛白棕相间,四川大熊猫则是棕黑相间。我们远远的静静看了一会,两只熊猫各自占据园子的一角,依旧将头埋在蜷曲的身体里一动不动的呼呼大睡,没有一点起来活动的样子,大家在谈笑中逐渐散去。

  古镇上朱鹮人工饲养场地是一片被网子覆盖的原始树林,大小形状与高尔夫球场极为相似。参天树木下开挖人工池沼,修建石阶,几十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居于其中。它们于树上做巢、于池沼间觅食;或静立于树桠之上交颈而眠;或翱翔于林木之间引颈高歌,那略显沙哑的叫声,在宁静的午后空旷的山间,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这里开展了朱鹮对外认领业务,所谓认领并不是将朱鹮带回家饲养而是每年交一定的费用给相关管理机构,认领人可以用自己喜欢或对自己有特殊含义的文字为自己认领的朱鹮命名。

  四、红色遗址

  古镇不仅物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同时还拥有多处红色革命遗址。

  “二月初六炮声响,苏维埃成立在华阳,穷苦人,得解放,土豪恶霸挨了枪。分田分地又分粮,穷人翻身把家当,幸福不忘共产党,跟着红军上前方”。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率领下,战略转移至华阳。在顺利结束石塔河战役之后,建立华阳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华阳游击队、毛坪游击队等地方革命武装,镇压土豪恶霸,分土地、粮食给农民领到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

  华阳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扩大了部队的回旋区域,为太白山以南,汉中平原以北的山区游记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年先烈们的艰苦卓绝、前仆后继换来了今天小镇的岁月静好、人民的幸福安宁。炮火硝烟在山风中散去,但仁人志士们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精神却如巍巍秦岭、绵绵巴山般永存不朽。

  它们通过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一条条标语口号、一处处浸染汗水与鲜血的遗址、一首首在古镇人口中代代相传的歌谣以及一座饱含后人深情的红25军烈士纪念碑向后来者诉说着今天幸福生活的由来。

  走出红25军司令部旧址,徐海东大将的塑像在旧址前的广场上巍然屹立,目光坚毅的看着这片他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过的山山水水!

  美哉华阳!华阳的美,美在青山绿水,美在民风淳朴!

  壮哉华阳!华阳的壮,壮在不屈不挠,壮在初心不忘!

【壮美华阳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华阳亭记随笔09-02

杂文随笔06-10

让的杂文随笔12-15

让的杂文随笔10-21

永生随笔杂文随笔12-23

随笔真的是随笔的杂文12-01

羁旅随笔杂文随笔12-26

随笔日记杂文随笔09-28

随笔记杂文随笔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