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战略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指标体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兴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且表现出多元化特点。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而教学质量监控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监控手段,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实现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其本质特征是市场运行规则的普适化。作为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调整教育理念,深度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以及实现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教育的国际化。通过教育国际化,可以将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引进来,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尽快达到一个新的标准。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一、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种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的教育机构。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界定为: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具体合作方式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特许课程,国外高校允许在中国的合作高校开设其课程并授予其学历证书。
②联接课程。国内外高校间签订学分转换的联接学习的协议,学生完成国外高校的课程学习后可同时获得国内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
③分校区。国外高校在中国建立分校区开设自己的课程。
在教学管理上,我国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整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整合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引进国外合作方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原版教材、考核模式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单独授课或双方教师共同授课;采用外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演讲、案例教学、调查报告和实践环节等;由外方出考试题并评判试卷。嫁接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中外双方分段教学,即在国内外分学期学习,采用1+2、2+2、3+1等多种模式,双方接替性开课,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发文凭和学位。松散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派送教师到对方院校进修;学生可去对方院校进行短期学习或实习。
二、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1.培养途径的灵活性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制一般为四年,实行2+2、3+1或者4+0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国学习,三、四年级自行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或到对方院校学习。两校采用同步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教材版本、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等方而,双方保持严格的一致性。这样,学生无论出国与否,在修完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后,都可获得合作双方各自颁发的文凭。也有一些学校采取部分课程由外方提供教材,承认课程学分,学生成绩合格颁发中方文凭的做法。另有一些学校用擦边球的方法,在国家计划外招生,学生毕业时颁发外方文凭。
2.教学计划的独立性
一般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会从实际出发会,设计出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教学计划独立于合作双方学校的统一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3.教学方法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来自于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而是要帮助他们看见真正存在的事实。因此,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互动式和交际教学方法。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要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并讲其道理和理由。中方教师如何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西方的教材,外方教师怎样用西方的教学方式教授中国学生,这种“因材施教”是双方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4.教学管理的综合性
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服务体系上。在教学质量监控上,要执行双方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制度出现不一致时,需制定合作双方共同认可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5.师资配置的精干性
许多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均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中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语言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
三、高等学校中乡卜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体现出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和监管力度的缺乏。很多合作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具体分析自身的师资基础和设施条件,而是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特包,合作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合作办学的师资水平、学生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条例》只规定了合作办学的运行原则和要求,没有提出监管办法和监管指标,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依据和手段。
目前,经我国教育部审批的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有近900个。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发展的战略角度上考虑,我们主要应该思考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问题。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链的评估,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状况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垣化,以促其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分析系统,掌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因素,便于从宏观与微观双层次兼顾考虑,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莹。围绕上述目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评估效果,为此需要遵循以下四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和管理两大领域全面系统地对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量评估不仅要涵盖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办学的特殊之处。
(2)灵活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从不同的教育体系引进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式有特许课程、联接课程、分校区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有整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评估指标体系应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同。
(3)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法律依据,结合合作办学外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强调合作双方的政策关联及协调。不仅要与我国的法规保持一致,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惯例。
(4)透明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简明扼要、清晰易懂、利于把握、方便操作。好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必定是明确具体的,能够操作并易于操作,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被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接受和认可。
2.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的确立 确定出合适的指标,是科学、客观评价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学者叶正波的定义,所谓的指标是指揭露、指出、宣布、使公众知道、评估和标明之意。它是复杂事件的信号,是一组反映体系特性或显示发生何种事情的信息,它从数量方面说明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教监自走指标体系应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所构成。它能准确、全面、有效地反映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明显的与潜在的异常情况。笔者建议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战略重点。
在本指标体系中,教学成果里的课程设置和评定,以及教学质量所占权重较大,体现出这两项指标的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观测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理论的前沿性,对课程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回顾以及提出发展计划;从微观角度对每门课程进行专业性评估。观测所使用教材的出版社、出版时间、更新频率等,了解专业外部或内部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程序及结果,考量专业评估机构对课程的评估结果。对于教学质量,要监控教学方式和方法,确保教学的程序或安排有质量地运行。建立内部管理机制,监控教师的授课水平,监控教材质量是否达到合作双方的要求。双方教师资质要达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师资质的要求,保证教师对合作项目教学和管理的了解和接受。在教学辅助上,保证并监控学生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监控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得性和网络管理。
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教学管理上,资源引进所占比重较大,凸显它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选择合作项目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包括:外国教育机构的资质,即外方是否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夕方的声誉、学术水平、资金状况、法律风险等;对外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合作项目是否符合双方国家的法律规定和产业需求;能够预测中方的利益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合作项目是否符合高校或学院的发展规划;是否有正式书面协议、合作协议日期、首次签订合作协议日期、最新续签日期和协议期限;是否有国外有关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及审批期限;是否具有外国教育机构教育项目的审批以及机构运行情况,等等。对外国合作方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做出明确并详细的评价。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模式多样化但它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完全可行的。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简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战略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多校区办学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论文01-23
中外合作办学对高校建设发展的思考论文02-04
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思考论文09-05
浅谈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01-24
简论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论文12-28
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研究论文04-13
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创建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