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时间:2021-06-30 19:20:37 论文 我要投稿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在我国当前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招聘难”现象并存,这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这种相对“过度”与“不足”的矛盾,反映了高等教育不能很好地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战略主题,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此背景下,浙江树人大学围绕第三个四年规划(2008—2012),提出了‘‘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动谋求同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重点建设好台州等校级实践创新园区”①的总体方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再结合浙江树人大学教学型、应用型、民办性和地方性等特点,要实现“面向工商企业管理实际业务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就要以“能力为导向,就业为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为行业背景,以‘‘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与突破口。因此,深化校企合作,使学校走向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成为当下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一、校企合作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_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由于基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检验,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及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增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还可以给企业带来适量的合格人才,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节省成本,同时高校的知识资源也能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①因此,当前国内广大高校开始普遍应用这_模式,但高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合作体系不完善,流于形式,深度合作难以展开,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性,③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但部分高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过程依然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④缺乏实践性,还未形成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所有的应用型高校注重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一批实习实训基地,但大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未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企业基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在合作过程中责任大于回报,甚至会增加成本与风险,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很多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校企间的联系不紧密,互动较少,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企业,存在企业资源获取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就职后难以胜任企业的相关工作。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属于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较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_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的内容常常局限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实习方式也常局限于工作任务的需要,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若要使校企合作变成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就亟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课题组在前期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生虚拟企业”为平台的职场仿真环境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⑤⑥⑦已经得到了学校的认同,并在2008、2009、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广泛试行。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无论是教师精心设计或学生自行创建的“虚拟企业”都显得脱离现实企业的实际需求,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未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学生很难完全进入角色。同时,各个‘‘虚拟企业”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又或是由于学生缺乏职场阅历和企业经验,导致“虚拟企业”在运行中的仿真程度不高,运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学生在依托学校实习基地,接触到真实企业环境时,又表现得毫无目的性,流于形式,这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实习的目的是否明确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使学校的培养模式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提高实习基地企业的实践效果,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模拟一虚拟一实境”递进的模式创新。

  二、基于‘模拟一虚拟一实境”递进模式的探索

  “模拟一虚拟一实境”递进式的培养模式的引入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四年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模拟阶段

  在目前实施的学生“虚拟企业”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第一,以校企合作基地企业为原型,让学生走进企业内部。要让学生实地认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组织结构、产品、工商管理专业的典型岗位以及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等,对企业运营和管理产生感性乃至理性的认识。

  第二,充分利用实践训练的教学软件平台。这类模拟企业运营环境的综合实训软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有更理性的认识,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为以后“虚拟”和“实境”阶段的顺利进行,甚至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建立虚拟企业。以现实企业的真实商业环境、专业岗位和经营业务等方面的运行数据为原型,建立由学生自己组织与管理,由教师和现实企业及其他商业合作伙伴支持的学生“虚拟企业”。具体包括:一是企业策划创建,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网上注册,进行团队组建和分工,选定公司名称及所属行业,并拟定公司发展规划;二是企业申办登记,各个团队要按照真实要求完成虚拟公司的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二)虚拟运行阶段

  前一阶段建立起来的`“虚拟企业”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该企业的日常运营能否实现虚拟化运作,真正体现“将企业搬进校园”,这也是虚拟企业教学模式能否突破其原先仅用于某一课程或仅作为某一实践环节的局限性的关键所在。

  首先,模拟现实企业的商业环境、业务流程和市场竞争,进行虚拟化运作。虽然虚拟公司无法真正实现商品和资金的流通,但是其他如发送和接收订单、签订合同、经营业务、票据、账册、操作方式、管理财务记录、支付员工工资、核算办法和报表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学生可以进行管理、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生产、储运、税务、海关和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整个虚拟运作工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公司内部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档案、生产和财务等部门,学生可在各部门进行轮岗实习。借助这种虚拟的商务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参与各项虚拟业务和职场仿真实践中产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学生既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到企业常态运营管理的流程,又可以从微观上深入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积累各个岗位的工作经验,既可巩固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锻炼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

  其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活动都围绕“虚拟企业”的运作,把握运营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以及成本核算等,要以学生在虚拟公司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拓展与深化,促使各门基础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实践教学拉动理论教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快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境阶段

  通过基于“虚拟企业”运作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模拟经营的训练,最终需要在实境这一阶段将所掌握的运用于现实企业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实现“将课堂搬进企业”。

  1.校内模拟企业的虚拟运行要与现实企业的实际运营作对比,发现虚拟经营中的不足。学生在参与虚拟企业的各项业务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薄弱、工作能力的匮乏,会思考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进_步激发学生对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强烈需求。

  2.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管理意见,并与企业管理者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一些好的建议与意见也会受到现实企业的欢迎与采纳,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学生可利用假期直接进入企业参加实习,提前与现实环境接轨。

  3.学生带项目进企业,为企业进行管理问题诊断。项目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为共同的导师,开展系列活动。如:该企业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产品市场调研等真实项目,从而实现企业运行由虚拟到真实的逐级递进,使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零距离”,既培养与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又为企业免费作咨询,实现校企双赢。同时,企业也可在虚拟公司中选拔优秀人才,让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项目助手,直接参与企业指导教师所在的项目团队或实战项目进行锻炼,学习掌握本领域、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理论动态,学习实战项目经验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反馈阶段

  反馈阶段是指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董事会方面对虚拟企业的运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与评价,并进一步修正与改进;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修正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综上,学生通过逐级递进的学习,可以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模拟一虚拟一实境”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提前获取相应的职业经验,有效弥补了该专业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缺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快速融入。此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24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2-06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7-05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24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04-24

校企合作与吉他营销模式研究的论文11-07

校企合作论文06-01

浅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下的机械制造论文12-08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