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论文

时间:2021-06-29 11:01:05 论文 我要投稿

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论文

  摘要: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不可偏颇,更不可或缺。首先,要重新认识会计学科的属性,即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学科;其次,对现有会计教育资源进行职能划分,重新界定其各自的目标;最后,在明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和不断提高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以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以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职业性。

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论文

  关键词:会计学科;学术性;职业性;会计教育目标

  一、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特征

  中文的“学术”在《辞海》中被解释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而英文“academic”则被定义为“关于非职业或应用化方面的知识,如人文学科或纯数学”。可见,“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工作的能力。一个学科的学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属于非应用性质的知识;第二,与职业不直接相关;第三,侧重于原理性、历史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具有全面、系统、真理性等“理论”特征。“职业性”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推动了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一般情况下,它以从事某一职业必需的专门技术为存在前提。而一般意义上的专门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则是指高等教育以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知识创新为中心,通过会计理论知识传播与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承,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担着会计理论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为会计学科教学内容的专门化水平和反映会计学科学术前沿的程度、学生从事学科研究的能力等等,强调的是会计学科的学术水平。会计学科的职业性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应用性、技术性、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能力,推动会计知识向生产力转化,它以从事会计职业必需的专门技术为存在前提。会计学科的职业性几乎具有显而易见的内涵并得到普遍认同。而一般意义上的专门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这一点上,会计专业技术与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是毫无二致的。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职业化及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会计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先有会计的职业化,继而才使会计学科得到社会承认,至于会计学科取得“科学”的性质则是更晚的事情。

  二、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孤立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学科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何处理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会计学科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讲,或是在会计学科发展的理想层面上看,会计的学术性和职业性在会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职业性,会计学科将失去其生命力甚至不复存在,因为会计之产生和发展原本就源于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没有会计的学术性,会计学科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它在科学殿堂的`地位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陈晶晶在《教育与职业》第26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博弈关系,解释了美国职业性教育的改革背景,深刻阐述了职业性和学术性综合统一平衡发展的教育改革有效策略,提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同等重要的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措施。然而反观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现行会计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不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遭遇专业技术技能不济和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另一方面,会计学科的学术性明显淡化,这将使会计学科的发展缺乏后劲继而还会影响会计学科的“科学性”。JoelS.Demski,在《AccountingHorizons》2007年第7期上以“会计是一门学术性学科吗?”为题,通过对“学术性”的词义考证和他归纳出的会计现状的10个主要方面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现在的会计不是一门学术性学科,会计已经变成了一种不断收缩的孤立的职业化的事业,对学术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但是我们认为,会计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这也是它对学术界的一种责任。因此,要促进会计学科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发展关系问题。

  三、正确处理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

  针对目前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孤立化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应当怎样有效应对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会计学科的属性

  目前大家普遍接受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三分法,同时认为文史哲,以及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等属于人文学科,而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称为社会科学[2],会计学则从属于社会科学中的管理科学。需要强调的是“学科”不同于“科学”,后者特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分支相比,会计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也即应用性,从而也具有更为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此外还拥有更为具体的专业技术,而非仅仅是理念和思想。

  2.对会计教育资源进行职能划分,重新界定其目标

  现有的会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却千校一面,缺乏专业特色,不仅如此,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更是缺乏培养目标上的区分度,致使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均得不到有效实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并造成会计教育资源的浪费不清,这也正是当前会计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作为常识化的概念,人们一般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所实施的都是“高等专业教育”,对其中的“专业”一词则有不同的理解:其一,高校或其他教育领域内的“专业”特指某一学科门类或其某一分支;其二,作为社会上一般称谓的“专业”泛指特定类别的人才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或指社会某一大类职业。简单说,专业是基于学术性的一种学科分类的概念,职业则是基于社会化分工的一种社会岗位分类概念。基于此种认识,现行的高等会计专业教育应该一分为三:会计本科及其以下各层次(含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会计专业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践环节的能力训练为主要手段,充分彰显和体现会计学科的“职业性”特征;会计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则理所当然地以会计学科的“学术性”标志性特征,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为己任,以促进会计学术的繁荣和会计学科的持续发展为使命,以会计科学、会计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教研主线,旨在研究会计基本理论、会计系统运行机理、会计学科发展规律并总结源于实践的会计新成果、创造会计新知识;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应是介于本科生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兼具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学研究型或学术应用型人才。以上不同层次的会计培养目标对应的会计人才规格分别为:会计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研究人员、专家教授或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最高决策者;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会计工作组织者也即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业务骨干人员;会计专业本科生及其以下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较为丰富的会计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的一线会计工作人员[3]。

  3.确保和提高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

  我们要在明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和提高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一方面,我们要以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职业性。能力就是做事的本领,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东西。现代人的能力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结构上讲,一个人的能力则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等。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存在着二者不一致的反例;同样的道理,能力是素质的体现,但能力也不简单的等于素质,后者的内涵远远大于前者。基于上述分析,欲实现技术能力导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是充实具体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等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以及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针对性训练等。特别是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把“实训”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针对过去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教学模式单一、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妥善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对路、实践能力较强和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我们要以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学术性,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对客观属性规律的精确掌握。因此,采用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执着于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绝对排斥主观精神和情感的渗入,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也是发现和掌握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因而和自然科学有同样的要求,即力求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忌主观的参与和情感的介入。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进行科研和学术创新的前提,必须注重对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门科学方法,即某一门学科中所运用或具有的相应的研究方式、规则和手段;二是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般方式、规则和手段;三是全科学方法,即适用范围最广泛、具有最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必须加入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论课程,以便建立起并不断完善会计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体系。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及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发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会计研究者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从根本上决定着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会计学术性必须最终体现在对会计学科发展的贡献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势必成为研究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抓手和落脚点。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恰似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颇,更不可或缺,从会计学科学术性和职业性各自的内涵来看,两者都是围绕会计理论知识和学问而展开的,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立关系,但不同层次会计教育的科学分工则可以更好地保证其功能实现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付桂存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亚娟.会计职业未来漫谈[J].会计之友,2009(6).

  [2]冯凌.美国会计职业仍看好[N].中国财经报,2008-01-07.

  [3]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2005(11).

  [4]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

  [5]黄湘.简论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J].会计之友,2010(11).

  [6]黄群立.国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与融合论文09-15

高中语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论文04-07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论文07-03

关于学术性小论文的实践探索07-04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发展论文10-21

写学术性论文所要注意的事项04-12

综述:高校合并走向学科融合12-06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浅议论文08-11

媒介融合动力分析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