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正文】: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汉字特有的一种情感凝结。
在阅读中,对于“新绿”的理解,有人仅停留在“刚长出的绿色”上,而有人却由此感到“蓬勃、朝气、希望”等说不完的旨趣;对于“秋”有人只知是四季之一,有人却透过文字,体会到“寂寞、惆怅、思念”等说不尽的意味。可见,语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有了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就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最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 创设情境,让语感活跃起来
在课的伊始,如果能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深处的语感,在各种情境的作用下,被慢慢地激活,渐渐地活跃起来!
1、示范朗读,孕育语感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产生、增强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学生领略字里行间的意蕴、情感,从中得到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应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经过了专业训练,长时间的实践,有着比学生更高层次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创设朗读的情境。比如我在执教《雾凇》时,通过深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感觉好像真的来到了雾凇的世界,正漫步松花江岸的十里长堤之上,欣赏吉林雾凇神奇景观。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同时,范读也又一次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式的训练。
2、情境朗读,激发语感
朗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应的表象。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个感情的场,让学生带着与文本相符的情感基调,进行朗读教学的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激发!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就聆听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如此再进行文与曲融合教学,学生更易走近阿炳的生活、走近阿炳的精神世界。
其实,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从而孕育、催生出语感,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捷径!
二、 比较鉴赏,让语感细腻起来
比较、鉴赏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有效办法。通过这些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语感变得更加细腻起来!
1、在字词的敲打处,细化语感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鉴赏文章中的精彩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而且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比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这句,我作了如下安排——
(1)、指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刁难”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3)、“我”刁难姥姥的“手段”是——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4)、姥姥被“刁难”住了吗?何以见得?(引读文中描写“喜鹊登枝”的片段)
(5)、姥姥为什么没有被“刁难”住?(熟能生巧)姥姥“熟能生巧”的手艺是如何练就的?(一读文中写剪的部分内容,二读课件上以诗歌形式的练剪,三情景朗读练剪的部分。)
(6)、是啊!就在那一声声悦耳致极的剪纸声中,作者不禁感叹道——[出示中心句]
这样以一个“刁难”串联文章中4~6自然段的探究,即是达到“纲举目张”之效。这层的设计中,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反衬手法:“我”越是“调皮”,越是“刁难”,就越能显示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姥姥的心灵手巧和慈祥、敦厚。以“充满温馨”由读而思,诉说心情;以“耍赖”口吻情境对话,畅谈感受;以多样的读,穿梭于姥姥的“剪”的时光隧道,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可谓“声声入耳、语语入心”。这样组织教学,语感自然流露,情趣频生。
对于这些对表达有生命力的关键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体会。这样敲敲打打,才会使语感走向细腻、成熟!
2、在句式的转换处,细化语感
对于那些看似平淡,但含义丰富的细小关节更应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深入体味,准确把握,以逐渐润泽学生本有的、粗糙的语感。这些细小关节可能只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例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中“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我又作如下安排——
(1)、(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有什么感受?(突出少年期待被发现的程度)
(3)、(出示):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说有什么感受?(突出吴王发现少年的不易!)
通过句式的几次转换,而后静心阅读、细心比较、精心揣摩,让学生的'句式变换的游走过程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准、感受人物的智慧,于无形中获得语感的积淀!
3、在标点的替换处,细化语感
还曾经记得,在教学《穷人》一文中,讲抱回孩子的桑娜,听到丈夫回来后连忙站起来,并说道“哦,是你!”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原句和改动了标点的句子作比较:
“哦,是你!”
“哦,是你。”
并问:这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揣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桑娜内心那种既盼望丈夫回来,又担心丈夫回来后无从解释的矛盾心理。可见,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我们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语感丰富的心灵的场!
综上所述,巧妙运用教学细节,通过比较、揣摩语言的精到,孕育语感!
4、在画面的比对处,细化语感
基于对电教媒体特性的认识,所以有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文本,艺术地处理“声、色、画、乐”等元素,甚至有意缺失其中“一元”,形成同一个背景下的不同效果,那课堂效果会更好。如高敏康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他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从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一泻千里,滔滔不绝。首先播放瀑布雄伟壮观的画面,学生观看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赏析品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的胸扎气势。接下来播放如今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细小的水流配上静音的处理,学生们感到如此巨大的差别,身处寂静的环境,又通过文字的品读,再提笔直抒胸臆,感触颇多!可见,电教媒体以其独有的艺术化的个性,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去捕捉和理解语言信息,勾勒出一幅幅真切生动的形象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从而使课堂显现出智慧与生命的灵性。这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增强。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通过比较鉴赏,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本来粗糙的语感变得细腻起来!
三、 广读博学,让语感积淀下来
汉语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富有韵味。我们的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传统阅读教学重积淀,故而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故而强调博览群书。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数以得之,思索以通之”等名训,表明古人注重多读多思多写,朗朗地读,大量地读,大量地背,大量地记,认真地思考,悉心地揣摩,由感悟到积累以至于运用,诵之于口,得之于心,出之于笔。故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背熟了若干篇文章,才能纯熟地积累起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形成某些基本的语言习惯;在诵读的基础上精思,也才能达到“心悟”的境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背诵量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美文佳句,比较不同语境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思考、揣摩、体会,把课文中好的语言、观念、情感、方法,都储入长期记忆,并真正变成自己的,学生就会真切地领会文章的意境、情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立体地、整合地积累语言材料,从而积淀语感经验。
四、实践运用,让语感丰富起来
语感的训练,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不懈的工作,仅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组织、引导好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习作中、口语交际中去大胆的实践,适当的运用。这样,学生就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
总之,我们只要重视语感训练,多种训练途径综合使用,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的效果,使学生原本粗糙、生硬的语感变得日益细腻、成熟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中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感语文教学论文07-20
浅谈语感教学的语文论文05-30
语文教学论文训练朗读增强语感05-08
论文:语感教学精简版07-12
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论文11-04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论文11-30
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07-09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论文05-10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