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1-06-25 10:55:40 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

  高等院校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院校在办学方式、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均发生很大变化,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与此同时,为了拓展办学模式、增加高等院校经济实力,促进高等院校的全面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在高校产业发展上开展了积极探索。有些高校产业发展已颇具规模,实现了集团化运作,为国家、高校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总的说来,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还是后劲不足,面临困难不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专门召集全国84所大学校长研讨解放高校科技生产力这一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给高校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无论如何,高校产业发展仍存在大量问题急待解决,还有很多关系须进一步理顺,笔者拟从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做一些探讨,以供高校产业发展参考。

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

  1中国高校产业现状

  据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有671所普通高校创办校办企业5451个,其中学校独资企业4793个,占企业总数的87.93%;由学校管理的企业为4217个,占77.36%,由校内院、系、所管理的企业1234个,占22.63%[2]。由于高校办产业已摆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因此,办产业的高校多、高校办企业也多,但不同高校、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2000年度全国高校产业销售(经营)收入484.55亿元,实现利润45.64亿元,国家缴纳税金25.42亿元,但1/6的高校完成了销售收入的90%,5/6的高校企业效益不理想。并且高校科技企业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2.3%[2]。因此,尽管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源,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高校产业中科技型产业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仍然较小,这意味着高校科技企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销售(经营)收入过亿元的学校有10所,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因此,大部分高校产业存在效益不明显、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源未充分利用、学校回报少等特征。当然,校办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及参与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度校办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78.19万人次,累计工时16104.7万小时;2000年度参与培养博士生1021名、硕士生3471名。

  截止2000年底,全国高校5451个校办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为172.65亿元,资产总额736.25亿元,负债369.12亿元,所有者权益367.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0.12%。其中2097个科技型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为129.31亿元,企业的资产总额为577.41亿元,负债276.34亿元,所有者权益301.07亿元,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47.86%p]。由此可见,总体上讲,中国高校校办企业均负债经营,且负债率较高,这无形当中给校办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校办企业的发展。

  2高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制度因素、有领导因素、有管理因素,也有技术、资金等因素约束校办企业的发展,但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校办企业,经营的效益的好坏,不能说与校领导班子无关。凡是经营不善的高校产业,要么是校领导班子重视不够,要么是校领导班子放权过大。在国际接轨日益强调、在市场竞争非常剧烈的背景下发展高校产业的,风险与挑战并存。稍有不慎,难免会出现有投资没有回报的现象,因此,必须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加强对高校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既要加强高校产业的宏观领导,也是加强高校产业的微观指导;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既要出面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出面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扶持。尤其在高校产业发展面临体制不行、经验不足、经费不足、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班子应该花较多的精力研究高校产业的管理制及产业的开拓问题[4]。学校在放“权”与抓“权”管理上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产业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校与产业之间应该有一种恰当、合理的关系。

  2.2生产链不协调

  高校产业的发展应该是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因此必须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相结合。但不少高校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一种人财物都在高校内部转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高校产业的模式。没有充分将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社会上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说没有像研究学术问题一样研究产业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缺乏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时,并不愿花高薪聘请企业顾问;在缺乏高校产业发展资金时,又不肯向社会筹集资金。尽管高校教师知识渊博、学术深厚、财力雄厚,但仅仅依靠行政技术干部的理论去管理高校企业,依靠高校教职员工的集资款,是无法盘活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只有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实自我、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才能保证高校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3产业投资方向不适当

  高校产业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态势,投资方向必须是依托高校科技优势、面向市场、为社会服务社会,因此,高校产业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投资方向。总体上讲,应该是以高校自身科技优势为基础,扬其优势、避其不足,准确把握投资方向。以高校科技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以高校科技优势抢占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但中国的高校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对该投资什么心中无数,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弄湿了鞋。高校产业经营不好的,大部分与投资方向选择不当有关。由于投资方向选择不适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也有很多高校的企业投资既是以高校优势科技为基础,又迎合了社会和人类对该产品的需求。如福建农林大学校办产业以蜂蜜产品及茶叶产品为投资方向,则一方面符合学校优势科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群众对保健的需要、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此投资方向是适当的。

  2.4运行机制不灵活

  高校产业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学问可大了。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高校,其产业运行模式可能不能一样[5]。有的可能必须依赖于学校的直接领导,而有的则可能应脱离学校的领导。因此,高校产业运行机制应是灵活多变的,其宗旨是为学校创造财富。在高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办企业方面应有一个退出机制,华北电力大学“四方公司”所以能发展成如此大的集团,就在于它较早地脱离了学校,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因为现有的校办企业大部分都是学校控股或参股企业,为了盘活高校产业,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对高校企业进行改组、改制、重组,也可以考虑将属于学校的'股份出售。然后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长、聘请总经理,使这些企业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发展、壮大。通过改组、改制、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公司,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集团实力显现,涌现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天大天财、东大阿尔派等很有潜力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其高成长性和示范作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倍受瞩目。这样不仅规避了高校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而且使原有的校办企业在没有婆婆的情况下可以更加规范化地管理企业、发展企业,形成企业集团。

  2.5优秀的高级经营人才不具备

  市场经济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仍然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产业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层面,经营管理人才至关重要,目前高校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应该是缺乏在市场竞争中能独挡一面的高级经营人才。高校虽然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各类人才荟萃的地方,但真正懂得经营的人才却很少。因此,往往是搞行政或技术的干部去管理校办企业,他们不熟悉市场竞争规律,没有营销经验和促销手段,没有融资办法和渠道,没有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更主要的是,他们不善于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不善于投资和经营,导致跟着市场走的跟风现象,结果在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从而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3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动力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既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的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社会功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产业三大中心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从而导致高校产业应该是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销售收入自1991年以来每年以40%左右的势头增长。北京的“中关村”,在北京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率达5%。从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1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科研工作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实现高校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革新对社会经济发展都起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调整与发展,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高等学校是传播科学技术、提升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过程中高校产业应该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中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根本突破力量。技术创新不仅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在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的可持续发展中创造了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革新、研究、开发、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可借鉴的模式。众观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均专设了一定的试验研究机构与咨询机构、产业技术院所、科研型工程中心、现代科技园区,为其自身的发展设计了一个技术平台,也为其自身勾画出一个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轮廓。因此,高校产业的发展根本也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

  3.2科技创新规律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方向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由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生产经营等基本活动构成的。20世纪的科技创新模式已发展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模式。任何科技创新活动,其探索与开发的内涵均是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是希望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产业化。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育,在总体上可划分技术创新产业、流通一服务产业和规范化生产三大环节,三者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已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初级阶段是技术创新产业,其具有规模较小、服务面有限等特点,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孵化器或者说规范化生产的中试过程。高校本身是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具有其技术优势,较适合于发展技术创新型产业。因为高校产业集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是最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共建高技术经济实体,自主创办高技术企业以及提供教学、科研基地,已成为高校产业的重要功能。

  3.3制度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保证

  制度创新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制度创新首先是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关系到校办企业的责、权、利等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样的一个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一样,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业,其管理体制也不可能一样,每一企业均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背景,应因校自宜,不能强求某一固定的模式。制度创新其次是管理创新,既要重视物质的管理实现节流开源,又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队伍,提高管理层的把握市场和决策能力,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一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在人才的培训、教育、就业、晋升、奖励、使用等各环节上、机制上、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要重视行业及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6],提高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开发利用信息所蕴藏的价值,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制度创新还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发展高校高技术产业。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学校科技人员与校办企业的科技联姻,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势力强、人才集聚的优势,使高校校办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实体;二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既重视与高校本身科研工员的合作,又强调企业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建立技术更新、与改造与奖励制度,对贡献大者既进行物质奖励也开展精神奖励,在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为高校校办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温床、提供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高校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必须优化投资环境、改革科技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加大高校产业的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

  3.4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福建省开展的“6.18”项目对接为科研院校、企业架起了一座合作桥梁,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企业作为近水楼台,应抓住高校自身的科研机构,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产学研结合可寻找技术创新点。高校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于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通过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利用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学校科研机构单位共同实现技术孵化,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

  (2)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人才互补。高校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气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

  (3)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校自身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每一高校在不同时期均研制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新上各类科技项目360项,总经费6808万元,其中国家部委项目62项3022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97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专题1项及子专题3项等;通过鉴定(评审)成果31项,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申报专利18项,其中授权13项;12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认定或鉴定。这些成果凝结了全校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很多项目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开发前景。

  4结论

  高校产业的发展既是高校高新技术的孵化器作用的延伸,也是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提高高校地位、服务社会及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国高校产业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仍表现为后劲不足,困难重重。分析中国高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是进一步提高高校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高校产业竞争力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科技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然成为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和动力。要实现高校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这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11-03

包装产业科技创新论文11-05

关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02-06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02-06

以科技创新促进医院发展论文11-05

科技创新对矿山发展的分析论文11-04

科技创新和林业发展论文07-02

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论文11-03

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的规划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