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探讨

时间:2021-06-24 14:40:16 论文 我要投稿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探讨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下面是关于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探讨的内容,欢迎阅读!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社会对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精通会计但对本专业英语未能熟练掌握的单一型人才,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很有可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以ACCA和CGA为代表的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课程在各个高校里应运而生。如何应对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差异,更好地发挥全英教学在会计教育和就业需求的桥梁作用,便成为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钻研的课题。本文首先厘清会计中文和英语教学的在内容和方法上差异,阐述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其次结合本科会计教育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全英语教学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职业教育桥梁

  一、“无差异论”笼罩下如何有效实行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英语运用的教学氛围,上课的语言环境,教材的使用和学生评价方式都应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具体表现有,部分学校已经开设或计划引进的会计学全英课程都是以外国成熟职业教育项目(如AC-CA和CGA)为依托的。上述目标的制订和具体的合作交流措施无疑有助于培养“地道”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但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挑战:

  伴随中国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颁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就逐渐被讨论。并且,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由于相当部分的全英课程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这种观点也渐渐蔓延到会计课程全英教学中,认为中文和英语会计教学的差异仅仅停留在授课的媒介――语言上。然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这是2005年9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所明确的观点,他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在会计课程全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把中文会计准则中的原理和逻辑生搬硬套在全英教学中。简单移植的结果是造成学生会计知识体系上的混淆。另一方面,英语(非母语)教学有其特点和规律,如:英语专业词汇的特定用法,课堂气氛的调动,英文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有别于中文会计教学规律,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概念的混淆――内容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美国著名国际会计学家乔伊和缪勒指出:一是标准化;二是协调化。前者要制订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就是各国采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后者则不要求统一的会计准则,但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无差异论”过早地进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从而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它是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承认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比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转回以至借款费用资本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基于中国和国际两种不同会计准则体系的中文与全英教学内容上的“无差异论”是没有理论和现时依据的。本科会计学全英教学需要承担起相关的差异辨析职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和讲解的两种准则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科知识平台。

  2、英语(非母语)教学与中文教学的差异――语言应用上的差异

  会计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隶属的专业英语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引发的差异会体现在词汇应用及原皈教材编辑中。词汇方面,会计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习惯用法,如:持续经营假设为goin’g concern assumpuon,风险溢价为riskpremium;同时,存在一词多用的情况,其中最典型的是stock的用法:其既可以在商品交易的语境中作为“存货”的意识表达。也可以在金融资产交易中表示为“股票”。在英文教材编辑结构疗面,“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转折语境的词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在这些词之后所列举的内容和观点,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有关计量和披露前提或假设――这与大多数中文教材中“开门见山”的编撰风格有明显区别。值得一是的是,部分英文教材在计量模式选择或者资产类别定义的阐述中(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和金融资产归类)都采取了这种补充强调的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适当地强调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实施联系生活的英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用英语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特别对在章节靠后篇幅的“补充强调”或者“特殊情况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以便学生完整、清晰地学习知识。

  二、途经:新形势下定位会计学课程全英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的机遇下,会计学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彰显。作为结合了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应用的课程,其肩负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因此,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进而结合即将面临的就业要求便成为了首要问题。

  1、全英语教学引入点面结合的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首先,针对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本科会计学课程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地增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既有助于教师摆脱中文准则惯性思维的束缚,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中文和英语不同语境下会计准则的了解和实务操作。教学过程中,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英文教案,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中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即从“形式上的协调”(上述有关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的划分,主要参考了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1999)和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2003)中的相关理论)――会计准则制订协调的角度,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IAS36)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两种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特别是差异部分的中英文对比固然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 increased carrying amount due to reversal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depreciated historical COSt would have been ifthe impairmen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以英语虚拟语气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原句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且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

  其次是面,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从形式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确实在逐步缩小。但是,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4)。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部分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教学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渠道。教师可以选取适当层次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讲解或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深化教学内容。

  2、发挥英语桥梁作用,教学形式三位一体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所涉及的英语会计应用技能大多应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因此应突出特点,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下,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师事务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时常出现对会计专业背景没有过严要求的情况:经济、管理或者语言等相关专业的应聘者被录用后,所在事务所会提供各种的培训,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意味着,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的竞争,会计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及通晓相关会计技能,并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通用专业会计知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数不少的会计服务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外语工具日益重要,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会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可塑性强。会计师事所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团队中。

  上述提到的三个方面,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覆盖,既要让毕业生“进得去”,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学生完全能在学习中得到针对性的锻炼的机会。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models)组成,包括授课(Lectures)、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s)、课堂练习与辅导(Work-shops)。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如举一反三)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例如,会计学英语课程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和归纳,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逐步累积与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模块中,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在会计环境介绍、计量模式选择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投入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并把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强调全英语的环境,既符合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初衷,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英语案例或专题教学可考虑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其优点有:首先,专职教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可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高质量,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其次,授课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鉴于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特点,课堂练习与辅导的模块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知识点的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如期中和期末复习阶段),选取课程内有代表性的专题,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学习逻辑和途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全英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的介绍和讲解:教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作英语主题演讲,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以期弥补教学在实务操作当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在会计学科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会计学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得以释放,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环境下,教学定位需要重新审视,并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灵活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中国与国际会计体系尚存差异的现实,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通过英语这个媒介,帮助学生构建坚实、正确的会计概念体系以及思维模式,作为学习和比较中外会计学科知识的基础。能准确定位差异和应对差异的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既可以保证传统学科知识和最新发展得以传授,也能肩负起与职业教育接轨的任务。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探讨】相关文章:

高校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探讨11-01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探讨11-01

英语教学反思的探讨_英语教学反思03-08

本科英语教学论文03-29

会计学本科专业论文04-01

本科会计学毕业自我鉴定07-19

会计学本科生简历范文10-26

探讨流媒体技术英语教学论文09-24

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初探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