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林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思路论文
摘要:北京农学院林场结合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和科技园“服务、孵化、效益”职能,在以教学实习和科研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林场的资源优势,建成了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示范、生态游憩为一体的新型基地,使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服务教学科研、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辐射带动天河川沟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林场;职能;发展思路
北京农学院林场占地10044亩,是北京农学院结合实践教学与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自主设计建设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科普示范、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林场建设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建设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北京农学院林场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现有成型的沟域经济和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尊重客观规律,以生态环境为导向,对林场进行运作管理。
一、北京农学院林场的现状分析
(一)林场建设的现状
自2012年动工,历经5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多功能餐厅、教职工办公室2640平米,以及球场、电视、通信、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和水、电、暖、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目前北农林场教学实践基地已具备同时接待80名师生实践实习和50人规模会议的保障能力。
1.自然条件。林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四道河村,在宝山镇政府东北部(北纬40°49′,东经116°28′),距北京农学院主校区单程160公里,与丰宁县杨木栅子接壤,是北京市的东北大门,所在村60户,205口人,耕地354.4亩;林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13℃,无霜期170—220天,年平均降水6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份。夏季平均温度为28度,全年符合二级以上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指数的天数不少于360天;林场属于燕山山脉天河川沟域带的一个分支,区域整体上为一个山谷。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山体绵亘成脉,谷脊相间分布。林场整体地势较高,中部有一条海拔较平缓的山谷。主峰海拔高度1520米,位于场地东北端,山脚海拔高度740米,位于场地最东端;沟域进深5公里,沟宽1400米。林场坡度整体较为平缓。山体陡峭,气候冷凉,人为破坏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区内以石质山为显著特点,岩性的实际分布非常复杂;林场所在范围内水资源十分丰富,该山地下水位大约100米,山泉水丰富,夏季流量较大。
2.森林资源。林场林区植被覆盖率高达82%,具有各类动、植物资源1200余种,主要有禾本科油松、侧柏、毛白杨、新疆杨、小叶杨、绦柳、旱柳、蒙古栎、槲栎、辽东栎、榆等,灌木类沙地柏、铺地柏、金叶女贞、黄杨、冬青卫矛、榛等,木本藤本类五叶地锦、爬山虎、扶芳藤、凌霄等。依据海拔,林场的植被群落比较明显的为杏树群落、山地灌丛群落、山杨群落、五角枫—紫椴—大果榆群落以及辽东栎群落等5个植被群落类型。北部山区野生动物资源目前分布有豹猫、果子狸、狍、野猪、斑羚、原麝、野兔、刺猬(食虫目)、岩松鼠、花鼠、复齿鼯鼠等哺乳动物,还有几种啮齿类和翼手目动物。鸟类方面该地区主要有雉鸡、勺鸡。猛禽有灰脸鵟鹰、红爪隼、灰林鸮等。
3.教学科研。自2014年5月开园以来,林场累计接待学生开展进行群落样地调查、土壤类型及根系调查、林场规划林分调查、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群落垂直分布观察、植苗造林、人工林标准地调查等内容的实践实习10000余人次。目前承担市农委—北京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主要在林下经济示范区进行林下养殖,野生植物进行欧李、山核桃、文玩核桃等嫁接方面的研究。
(二)总体定位
林场建成以前,北京农学院缺乏有效的林学专业实习基地,主要依靠校内和农场的资源进行,林学及园林专业实习效果不显著,因此林场的建设尤为重要。北京农学院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各教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林场规划总体定位为:(1)大学科技园区:体现教学科研、科普教育职能;(2)生态示范林场: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科技示范职能。
1.建设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将北京农学院林场建设成为都市型农林人才的培养基地及沟域经济示范区。
2.功能定位。深入分析区位、现状资源、场地条件、政策、发展环境等基础条件,挖掘资源特色,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为导向,将其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和林业生产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林场。
3.规划布局。结合功能定位,依据林场条件,充分体现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整个林场形成“一带四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以一期建设的主要道路为一条主线,连接各个功能区,在主线上形成多个节点。
“四区”是项目空间布局定为四大功能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综合服务区。
“多点”是沿着主线两侧分布在各个功能区的多个景观节点,既反映区域内功能特征,又具有优美的景觀性,充分体现教育教学、农业科技示范、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功能。
二、北京农学院林场的职能和功效
(一)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需要
依托林学、资源环境、园林学、生物等相关学科,培养适应和面向都市型山区林业及沟域经济建设方面的专业应用人才,建设既具有实践教学功能,又能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综合教学林场,是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我校未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继续沿袭以前“寄人篱下”或“游击队”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林学、生态、资源环境等相关涉林专业需要有自己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而基地的稳定性、规模性、试验示范性是农林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endprint
林场能够满足园林学院植物识别、生态调查、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生态旅游等教学实习活动;满足植科学院果树教学试验、植物多样性调查、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教学实习活动;满足动科学院林下养殖教学实习活动;满足经管学院农业项目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沟域经济发展等教学实习活动。
(三)沟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林场建设将形成集教学实习、林业生产、科学研究、科普示范、生态游憩为一体的新型沟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学科资源,独立设计、建设、管理,探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切实推进我校沟域经济理论研究与驻地山区经济发展实践的具体结合,服务山区新农村建设,同时辐射带动天河川沟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需要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现有百亩市场与千亩农场,万亩林场的建设将成为科技园产业门类的有益补充,使园区除了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外又增加了山区沟域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门类,孵化转化项目空间更大,涉及领域更多。在规模上万亩林场极大地丰富了科技园的产业规模,能够为我校大学科技园由市级晋级到国家级创造有利条件。
三、北京农学院林场的发展思路
(一)服务教学科研,作为北农林场首要功能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解决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北京的农业资源分布看63%在山区、37%在平原。没有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北农林场则是适应北京农业的重点发展需要,增加和丰富了服务首都农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类型,为北京农学院“3+1”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二)开展公众科普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课堂教育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仅靠课堂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是全国公众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实验林场,增加实验林场的科普教育功能,加深公众对林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解,使实验林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社会效益更加突显。
林场自建设以来就非常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和科普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综合保障区内设有林场发展历程图片展,可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来实现通俗易懂的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建立了完备的人性化指路牌,指路牌上不只标注了景点名,还有距离元素,这能够让人们清楚地了解现在所处的位置;丰富林业科普宣传牌示,上山路上每隔一段间距就建立了多样的林业环保科普宣传牌;林场还积极开展科普讲座、举行森林体验、培训等科普活动,如开展生态林场一日游、一元登山、夏令营、森林与人系列科普活动,增加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热情,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生态文化。同时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这不但利于林业科学研究,而且成为中小学生林业实践教育的场所,提升了普通群众林业知识水平。
(三)发展林下种植与养殖的产业模式,增加林场经济效益
林场按照“深挖资源,示范推广,辐射天河川”的思路,秉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施策,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林地空间,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立体经营的林下生态经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真正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1.因地制宜,复合经营。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确定了6种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形成立体复合经营。
一是“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森林樹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的特点,在林下种植榛蘑、肉蘑等山菌。
二是“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种植五味子、金银花、柴胡、党参、蕨根等中药材,形成立体种植模式。
三是“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良好生态环境,对湘西凤凰鸡、苏禽鸡、芦花鸡、北京油鸡、山鸡、农大3号、乌鸡等实施放养、舍饲,对林地开展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四是“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以红豆、黑豆、绿豆、小米等为主。随着对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五是“林果”模式,引导林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核桃、枣、仁用杏等林果产业。
六是“森林生态旅游”模式,以森林生态、森林景观、森林文化为依托,开发森林旅游的模式。目前,林场已经纳入北京市龙门店森林公园。林场特有的丰富植物资源形成了天然氧吧,形态各异的山石处处是故事,秀美曲折的山路形成了景致变化万千的森林游憩景观。
2.技术攻关,典型示范。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目前承担市农委—北京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主要在林下经济示范区进行林下养殖,野生植物进行欧李、山核桃、文玩核桃等嫁接方面的研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林业生态旅游
林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林场规划建有综合保障区24亩、生态修复区2000亩、原始林区72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综合服务区,已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二期工程根据学校各学科教学专业规划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期为2014—2020年。目前,林场景区内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清泉长流,珍奇野果和草药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十分宜人,华北高海拔山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支撑学校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为游人和观光客提供了可贵的生态旅游场所。
林场日后结合现有条件,从以下几点开展林业生态旅游。一是延伸现有的游览观光景点发展森林旅游,如开展各种野外拓展、野外生存训练、军事游戏等。以军事化训练及趣味性情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训练,聘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全程辅导,体验军营快乐;二是结合区域美化环境,增加森林生态旅游内容,比如建立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利用森林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专业训练场地,配备专业训练设施,聘请专业培训师,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远足露营、攀岩速降、野外定向、户外生存等训练活动;三是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五是积极争取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林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建设、生态林业建设向生态旅游发展倾斜,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支持生态旅游发展。
北京农学院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了高等农业院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林场的建设和北京农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为基础,多学科融合、教研协同、校企联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对林场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建设,为满足新型农林人才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思路,为今后林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万慧,石志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47-149.
[2]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64-65.
[3]宋日钦,潘建,陈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林业卓越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8-9.
[4]赵云杰,教学实验林场创新发展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1):88-90.
[5]马晓燕.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林场发展规划(2015-2020)[R].
【北京农学院林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高职学风建设发展思路论文02-05
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继续教育的研究论文07-23
高校声乐教学发展思路论文02-13
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论文01-30
中职学校茶艺教学发展思路的论文06-05
加强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论文07-10
高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