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三教论文
【摘要】:“三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指儒、道、释,这种观点从魏晋以来流行;东汉时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宋元明时“三教合一”,“三教”都是道教的“三教”:“阐教”“截教”“西方教”
论文关键词:三教,三教合一,阐教,截教,西方教
“三教”最早的含义跟儒家所宣扬的教化、教育等内容有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三教》云:“王者设三教何?……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在此文中,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之为“三教”。又东汉徐干《中论》卷上《治学第一》云:“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在这里,将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为“三教”,是指儒家的施教内容。
魏晋以来,传入我国的佛教渐成气候,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昌盛起来,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的生活和文化,于是人们将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与道教、佛教合称为“三教”,这一提法最迟在北周时就已出现。据《北史·周本纪下》云:“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在此,以政府政令的'形式正式确定儒、道、释为三教。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云:“唐陈陶,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三教布衣’。由此可见,称儒、道、释为三教,已被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但是,从儒、释、道三教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三教一方面为了争夺政治、经济和宗教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相影响,最终在为稳固封建秩序,为皇权政治服务,获得默契。三家都共同发出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呼声。至宋元明“三教合一”成型了,其中,西方教为佛教前身,而且阐、截二教中的不少神仙都成为后来佛教中著名的神佛,如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即是。这表明,无论“三教”如何提法,也只能是道教的三教, 以道教为尊,三教都源于道教。
综上观之,“三教”之义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以指儒、道、释之义为“三教”最广泛、最通俗的含义。虽然《封神演义》提出“三教”新说,也只是个别文人的见解与观点,尚未得到普遍认同。
注释①《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 唐大潮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浅释三教论文】相关文章:
《诗经》的爱情浅释11-21
《诗经》中的爱情浅释10-17
书海术语拾零浅释的散文06-24
外国文学典故浅释12-06
鲁迅杂文集名浅释02-20
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12-06
六祖坛经:坐禅品浅释05-07
华丽下的苍凉(高三教学论文)12-06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