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时间:2021-06-13 09:57:47 论文 我要投稿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一、 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伴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和作用。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基本概述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1]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1]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1]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义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成在生产出来,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1]“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的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1]这里的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人口,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被看作是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作用

  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作用,马克思说道:“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2]“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而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2]

  第一、为一定时期内生产职能部门的扩张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援。由于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性、不确定性,在某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某些部门生产规模的突然扩张,需要吸收大批劳动力,而这些突然需要的大批量劳动力,就要由过剩人口转化而来。如果没有过剩人口的存在,这些部门的生产要得到突然扩张是不可能的。“这种周期性一经固定下来,那么,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作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2]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督促劳动者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积极性,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更有助于降低工业生产中的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2]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2015年,中国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外加去年待就业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3]2015年已经接近尾声,自2012年逐渐成为接纳高校毕业生主力的民营企业在今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融资难、招工难、管理创新难、技术创新难"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由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重重困境。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1)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就业矛盾

  东部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就业地。根据相关调查,选择以“北上广”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则人才缺失严重,同时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无法满足。虽然国家出台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但很多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变成了空头支票,福利的缺失使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2)用人制度的弊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从就业环境来看,用人制度的弊端使就业渠道严重不畅。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设置就业户口门槛,导致来自偏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籍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这实际上妨碍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大大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面。[4]

  2、高校方面的原因

  (1)与扩招规模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扩招后各类学校纷纷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普通高校争着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种扩招的进程中凸现出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良莠不齐,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信誉度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增大。[5]

  (2)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高校学科建设不合理之间的矛盾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机制以及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分析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盲目地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

  (2)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

  职业认知是指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4、用人单位的原因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从相关调查报告来看,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将成为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

  (2)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将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而忽视对应聘人员个人能力的判定,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术界与理论界强调其严峻性和负面影响较多,实际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轨和各项改革措施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数量高校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不仅对劳动力市场的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转变、国有企业转机改制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作用。

  第一、适度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有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6]规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价格决定及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机制市场化运作基础之上的,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以一支适度数量的失业人口为前提的,所以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高校毕业生中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择业者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就业终身制,择业者一旦进入国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就没有了就业压力,再加上平均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严重损害了相关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引发了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从业人员缺乏和丧失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动力,导致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失业、待业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无疑可以转化为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强大动力。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大有助于我国教育界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各类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业难度的增大,会加强高校学生危机意识,督促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三、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其本身不应被简简单单地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是我们也应该区别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性质、特点以及解决方案的不同。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正确态度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失业人口的存在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讨,而不应盲目局限于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着力寻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人口过剩的问题。

  二、相对人口过剩在给社会带来一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其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保持适度的相对过剩人口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所谓适度相对过剩人口,是指采取各种手段把社会失业人口控制在一个既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不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适当范畴内,从而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刺激相对过剩人口发挥出其对经济发展的最大积极促进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失业、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新产物。

  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在表面上超出马克思相对过剩理论范畴的一个新命题,但是其实质仍是符合马克思经典理论概述的基本要求。要解决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失业问题,仍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加以解决。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折射出的当代中国教育体系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资源浪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大事。

  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整顿教育体系、严格把控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市场、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为相关专业与课程,从而创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一体的教育机制。

  五、尽管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储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大量社会待就业人口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存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失业、待就业就意味着收入的中断,噪声失业人口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加重,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尽可能的提供社会就业、创业平台,避免社会震荡,巩固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讨论文04-0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供需两侧分析论文05-29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06-12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论文04-05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怎么写03-31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探析论文07-04

大学生就业难议论文03-29

就业问题论文04-12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论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