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为题论文
周三上午,听了二年级一位老师的课《识字3》,这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内容不多,才只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知识面相当广,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对于一个才读了一年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浅。因为是第一课时,老师把目标只停留在学习生字上。
上课时,老师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然后揭示课题,让学生自由朗读。但学生却选择齐读。老师也没及时矫正。我想,学生的基础不同,读书的速度肯定有差异,这样齐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岂不是有点南郭先生的味道,起不到预习应有的效果,虽然是低段年级,我想也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大家起哄式地喊读,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收效不大。
在学生齐读后,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问学生: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做了启发,问学生记字形有哪几种方法。学生回答:换偏旁,加偏旁,减偏旁,形近字在此基础上,老师又问学生: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一个字?学生踊跃发言,根据刚才记字的方法,生搬硬套地说出了自己记字的方法。
记字固然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但不能苛求学生用这样的模式去生搬硬套。这样做会框住学生的思维。这一步,我想老师不妨让学生通过编儿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如学习耸字,是不是可以说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一个鸟字能否说是大鸟住在小山上。/youer/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自己来编儿歌,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同时还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安排朗读的时间似乎少了点。这样一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美文,不妨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文本。但严老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还告诉学生要读出自豪感。我想:对于一个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盲目地反复朗读,自己去感悟文本意思是不是有点为难学生了,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自豪感呢!对于小学低段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但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强。让学生自己瞎摸索,还不如老师自己示范一下,让学找感觉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领了路,掌握了朗读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自豪感,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值得提醒的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基,如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感悟文本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课本身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语言的魅力。像这是样子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文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趣盎然地赏读。当然不同的学生,对文本解读是不同的,对文本的感悟也是不同的,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充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学的认可。如读文中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这几句话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那么又有哪些河呢?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祖国有哪些山,哪些河?并且应恰倒好处地利用文本插图,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通过不断地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样效果会根号感好些。不知道这浅显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朱老师是否也认同我这不够成熟的建议呢?
【以语文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为题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议论文05-17
我的领路人为题目的作文07-09
老师,你是我的领路人08-12
老师我们的领路人作文10-05
老师你是我的领路人作文04-12
帮助他人为题的议论文作文04-26
以我只是女人为题的议论文05-28
以品味女人为题的情感议论文05-28
以“更好”是“好”的敌人为题的精彩议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