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频现“刷夜族”:为考研论文而战
高校频现“刷夜族”:为考研论文而战
学校里,总是有这么一群人:图书馆关门、宿舍熄灯,他们依旧在教室中自习,为考研、考公务员,为突击期中考、毕业论文而临时抱佛脚……又到一年“刷夜时”,武汉高校通宵自习室灯火通明。半夜的通宵教室什么样?刷夜族们效率高不高?记者走访武汉开放通宵教室的各所高校,体验了一把“夜猫子”的生活。
偶尔为之,不可长久
23日零时许,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内,细雨暂歇,万籁俱寂,该校西区教三楼,这栋7层楼的教学楼大多数教室均已熄灯,一楼几间教室依旧灯火通明,不时有学生进出。在101教室门前,一名背着书包、提着一小袋零食的女生在门口打探,原来,来自该校数理学院大二的她,因临近期末考试,课程压力太大,便“慕名”来到通宵自习室“试一试”。
与“新手”小李相比,教室内更多的是一些经常通宵的“拼命三郎”。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邓仕明便是其中一位。谈到自己的通宵学习经历,邓仕明掐了掐手指,说道:“这个学期我已经在这里通宵了4次。”
上月底,邓仕明考试“扎堆”,要同时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复习,无奈之下,他只得跑到通宵自习室熬了几个晚上。“还是有撑不住的时候。”他说,一般凌晨一两点的时候,人很困,实在坚持不住时,就在桌子上趴一会,或者喝几口绿茶,然后继续复习。
邓仕明说,自习室非常安静,学习效果还不错。他笑着说,上月的几门考试都在90分以上,这给成绩并不太好的他莫大的鼓舞,以后还会选择通宵自习。但他也认为,通宵自习只能偶尔为之,若天天如此,没人受得了。
与邓仕明不同的是,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学生小杜已不想当“夜猫子”。因专业课程压力大,加之自己计划出国,他不得不给自己“加压”。但宿舍环境嘈杂,无法复习,只得来到通宵自习室。
“有时候复习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宿舍,有时直接从教室出来去上第一节课。”小杜说,上通宵自习后,次日上课效率并不好,有时也打瞌睡。最近,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已严重透支,经常感觉浑身无力,“我是该考虑放弃通宵自习了。”
平日努力才是王道
除地大外,湖北大学等高校也设有通宵自习室。昨日凌晨零时许,记者来到湖北大学教4楼和教5楼,教4楼101室、教5楼105室两间通宵自习室内,仍有不少学生苦读的身影,每间教室内,10多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复习。
该校几名女生说,学校的通宵自习室也有“淡季”和“旺季”,每到期末考试、考研、四六级等考试前夕,通宵自习室都会爆满,有时甚至还要抢座。
刷夜一次要花两三天时间来恢复精神,其实得不偿失,“到凌晨2点以后,基本上只有三四名同学在自习室了,大家精神都不大好,要么还在坚持着看书,要么早就瘫睡在桌子上。”当记者问到明知对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通宵自习时,“刷夜族”回答出奇一致:形式大于内容,“只是觉得通宵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却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不少同学表示,刷夜很辛苦,对身体没有好处,尽量早睡早起才是“王道”。“与其刷夜看书‘劳命伤身’,倒不如平日里努力用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和湖北大学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学生进入通宵自习室学习,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不提倡学生通宵学习,考虑到学生的客观需要,校方也只得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一名医生提醒,长期黑白颠倒,会使身体出现疲态,从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从生理学角度讲,学生通宵自习不宜提倡。
我国早期女空降兵马旭
昨日,全国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举行,在华中师范大学8号楼考点,78岁的驻鄂空军某部队离休军人、我国早期女空降兵马旭在老伴颜学用的目送下走进考场(如图)。马旭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2009年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医学专业课程的考试,但外语考试两次都未能通过(本报曾报道)。这次她第三次参加外语申硕考试,希望能顺利过关,拿到研究生学位。
年纪太大误被保安拦在考场之外
昨日早上六点半,马旭在老伴的陪同下从汉口出发,七点二十到达华师考点。老伴颜学用告诉记者,前一天两人专程来看考点,测算了一下时间,由于担心考试当天堵车就提前过来了。考场外,马旭排在考生队伍的前列,一头银发的她并没有吸引大家围观。“也许他们以为我是来送考的吧。”马旭笑着说。等到8点10分考生陆续入场时,马旭真的就被保安当成送考的人拦了下来,她不慌不忙地掏出自己的准考证。
此时,旁边不少人投过来惊奇的目光,“这么老的考生,好励志啊!”“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经过几项常规的指纹鉴定等检查,马旭成功进入考点大楼。
一心考研立志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考试,走出考场的马旭笑着告诉记者,她在考场发挥得不错。2009年和2010年,她先后两次参加申硕考试,第一次就通过了医学专业考试,虽然外语考试两次都没有通过,但成绩有明显提升。“获得硕士学位只是我的第一步,我的目标是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马旭说。
记者了解到,热爱发明创造的马旭夫妇此前获得过多个发明专利,但由于学历不够,在药物研发方面受到专家质疑。马旭表示,如果获得研究生学位她就能找到相应的学科导师,指导她的科研工作,最终让自己有所突破。不过让马旭没有预料到的是,最近很多人知道了她多年坚持学习备考在职研究生的故事,纷纷拿她的事迹教育孩子,她也因此成了不少媒体关注的焦点。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大学,‘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马旭说,尽管自己备考的初衷是为了科研,但学习的过程,更让她感受到生活的充实。
浙大报录比从左至右依次是王能海、易炜林、张龙、曾曙光。
又到了毕业的季节,近日,济南大学爆出新闻,由四名湖北老乡组成的“考研小组”,一路互相鼓励,在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被国内四所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其中,化学化工学院易炜林考入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王能海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曙光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龙考入电子科技大学。
确定目标,“压力山大”
易炜林、曾曙光、张龙、王能海四人来自济南大学四个不同的学院,因为都是湖北人,老乡会使他们相识相知,并一起组成了“考研小组”。
采访中,谈及为何选择考研,四人表示,考研无非就是几种常见心理:想继续在大学学习深造;大家考我也考的从众心理;圆自己的名校梦。“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考研,如果在自习室里连半天都学不下去的话,那么尽早放弃,考研这条路可能不适合你。”四人一致建议。
除了王能海是湖北十堰人,其余三人均为孝感人。张龙和曾曙光在大三下学期时开始准备考研,易炜林则是去年9月份才下定决心,而王能海作为2007级学生,去年折戟考研战场后决定再拼一次。
目标的确定是考研的第一步。复习时间最短的易炜林选择了北京大学。曾曙光考虑到自己所学本科专业的就业难题,果断选择跨专业冲刺武汉大学。张龙也选择了专业排名靠前的电子科技大学。而在第一次考取清华大学未果的王能海,在一番斟酌后重新把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了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哪一所学校,想要成功考取都是不容易的,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繁多的专业课,还有政治、英语都需要他们从头开始准备,“压力山大”是当时四人的真实写照。易炜林说,专业课中有三门课程自己很少接触。跨专业考研的曾曙光,把大部分复习时间留给陌生的专业课知识。张龙选择的电子科大光通信专业在国内排名第一。而王能海已经失败过一次,压力不言而喻。
备考期间,脚踏实地
“考研,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只会折戟败北。”当提及为考研做准备的那些日子,四人感慨颇多。他们说,每天都一门心思扑到学习上,连午休都成了一种奢侈。
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状态:早晨天不亮就直奔自习室,晚上十点半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宿舍。“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抓紧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学习。”易炜林说。
四人告诉记者,那段备考的日子里,每天面对的只有厚厚的参考书、一摞摞的考研题等各类复习资料。“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枯燥沉闷的,只有看清自己的方向才能一直坚持到考研胜利。”易炜林说,考研期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找工作的诱惑,恶劣天气下滋生的懒惰心理等等。“这个时候,要脚踏实地,切忌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不少同学就是在这个阶段放弃了考研。”
互帮互助,结出硕果
采访中,四人表示,四人之间的互相鼓励和扶持是成功的一大法宝。
“如果你想去很远的地方,一定要和一群人同行。一个人你可以走得很快,但是走不远。没有这几个兄弟平时的帮助和鼓励,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易炜林感慨地说,枯燥的考研路上,互为研友的四人相互督促,有什么困难他们都是一起想办法解决。“由于我准备时间短,在英语和政治的复习上,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一路互帮互助,最终四人考研小组在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一起考取了国内四所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易炜林以340分考入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曾曙光以351分考入武汉大学法硕专业,张龙以340分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光通信专业,王能海以371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硕专业。
“得知结果后,我们四个人相约一起喝酒庆祝了一下,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易炜林说。“考研不只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超越人生的一种途径。它带给我的不只是一张通知书,更多的是心智的成熟。”王能海说。
【高校频现“刷夜族”:为考研论文而战】相关文章:
西安中小学频现校园暴力12-07
为理想而战的议论文11-08
为自己而战初中优秀议论文06-17
战痘族作文300字04-21
奇葩制度频现规范员工行为到底为什么01-12
中学生议论文:为自己而战06-18
为自己而战高中生议论文07-07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考研究论文06-23
为尊严而战作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