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中的诗词论文
[摘要]: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先秦群体创作的《诗经》到唐诗宋词的繁荣,中国诗词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至宋元以后,通俗文学戏曲小说等逐渐兴起,但仍深受古代诗词的影响,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明代的章回小说中,诗词被大量运用,成为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以明代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对明代小说中诗词的内容、特点、作用以及评价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试体察明代小说中诗词的独特风貌。
[关键字]:明代小说;诗词;四大名着
自古以来,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就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曾经写道:“大半部文学史,实际上只是一部诗史”,“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类型……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护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精神的是诗。所以,诗支配了整个封建文化”[ 闻一多:《历史动向——闻一多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在中国古代的长篇章回小说中,融入诗词、曲赋、韵语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民族特色。从最早的唐传奇、宋元的话本,到明代的小说,都有引用诗歌的现象。在中国的明代小说中,诗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统计,《三国演义》引用诗词两百余首;《水浒传》引用诗词七百余首;《西游记》引用诗词七百余首。如此多的诗词被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使得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共举,骈散共行的民族特色。
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来源主要由三种,一是对小说中人物作品的直接引用,如《三国演义》中的大部份人物本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且有诗作传世,因此作者便可直接引用其诗词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二是源于对历史上的诗作,如杜甫、苏轼、刘禹锡等诗人的诗词,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诗作的引用,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就引用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丰功伟绩的一生以及其杰出的个人才华和思想抱负,意境庄严肃穆,感情深沉真挚。三是源于小说创作者的个人创作,也就是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自己利用诗歌进行辅助创作,四大名着中没有涉及到作者的诗词大多如此。在诗歌的体裁方面,小说中的诗词体裁也是多种多样,有诗、词、歌、赋、谣、对联、谚语、骈文、酒令等。同时,其叙述形式口语化、通俗化,内容浅显易懂、雅俗共赏,少有用典。下面主要以明代小说中的'诗词为出发点,探讨明代小说中诗词的内容、影响和艺术价值。
一、明代小说中诗歌的主要内容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孔子充分肯定了“诗”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由于诗词本身就具有善于叙事和抒情的特点,所以不论是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还是咏古谈今、抒情议论,几乎凡是小说所能涉及到的地方也都可以用诗歌进行描写勾勒。这使得明代小说中的诗歌包罗万象,多姿多彩。
(一)描写自然环境,勾勒社会场合,渲染气氛。
明代小说中有大量的写景状物诗,内容广泛,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曰地理风貌,自然美景、人文胜地。其中《西游记》多描写的是仙境妙景,鬼仙异地。如《西游记》第五回中,瑶池路上“一天瑞霭光摇曳,五色祥云飞不绝。白鹤声鸣振九皋,紫芝色秀分千叶”,这里就利用诗句生动地写出了瑶池仙境的美景。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此类运用诗文对景物进行描写的片段。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刘备初到卧龙岗时,清景异常。随后就引用古风一篇,对卧龙岗的景色进行了概括性的描写:“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这一长篇的诗词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卧龙岗的地理位置,自然场景、社会环境和人文气息。还有《水浒传》的第二回、第九回、第四十八回分别对史家庄、柴家庄、祝家庄都用诗词进行了描写,这些都描写很好地表现出了小说中自然社会场景的独特风貌。
二曰奇花异木,万千物象。如《西游记》此回中描写蟠桃园之蟠桃“夭夭灼灼,颗颗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凝烟肌带绿,映日显丹姿。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左右楼台并馆舍,盘空常见罩云霓”,就用了一长段文字对蟠桃的千娇百态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禁让人读着就垂涎欲滴。又比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回写赤兔马“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只有简单四句,便很好地写出了赤兔马的神速与健美,令人不禁心神驰往。
三曰四季轮回,天气变化。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雪景时,三处引诗词为证,最后一处写到大雪“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瑞祥降纷纷”,不仅写出了当时严寒雪天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渲染出了此刻人物的心情。又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描写草船借箭时江面大雾景象的《大雾垂江赋》:“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就对大江上的武器进行了长篇的铺排描写,气势恢宏壮阔,有力地表现出了当时特有的自然环境,也为下文草船借箭埋下了伏笔。
(二)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品评人事。
明代小说还喜欢用诗词韵文对小说中人物的外貌性格、人生经历、道德品质进行刻画,丰富小说人物的形象。一是用诗词于人物外表形象的勾勒,如《西游记》第十八回中对高老庄翠兰的外表描写:“云鬓乱堆无掠,玉容未洗尘淄。一片兰心依旧,十分娇态倾颓。樱唇全无气血,腰肢屈屈偎偎。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语声低”,从发式、容貌、体态、声音等方面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美女形象。《水浒传》中更是出现大量的诗词刻画人物外貌,并往往兼论性格,如武松出场的诗词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心胸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刚,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王,真是人间太岁神”,从身材、相貌、眼神、眉宇、话语、骨架气质等方面都做了生动详细的交代。此外,《水浒传》中还有大量的人物在上场时都有诗对其进行描写,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是将诗歌作为人物的作品来展现人物性格、身份、和思想等。《水浒传》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一百单八将,其中不乏达官贵人,有着良好的诗学修养,如林冲、宋江、晁盖、卢俊义等,因此,小说作者也往往通过借用小说人物的诗作对小说人物性格思想进行刻画,如《水浒传》中第三十八回写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仇雠,血染浔阳江口”。不仅写出了宋江自恃才华却不得志、坎坷一生的经历,也表露了宋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同样,《三国演义》中牵涉到很多现实历史上的人物,本来就有不少诗作传世,比如赤壁之战时写曹操“横槊赋诗”,一首《短歌行》腾空而出,气势宏伟,志向远大;第五十五回中描写刘备协同孙尚香而归时有后人评曰“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就反映了刘备乐不思蜀,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受到动摇的心态,从而表现出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思想。
三是通过诗歌对人物事件进行评价。诗歌起到一种议论和赞美的作用,作者往往以后人的身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点评。在这里,作者以一种全知叙事者的视角,对历史人物表达爱憎情感或是衡量功过是非。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这种诗词尤为多见。书中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去世以后,往往会有诗词进行盖棺定论式的评论,这些评论有些受到《三国志》史评的影响,使得其具有了史传文学的特色。如第七十二回杨修死后就引用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不仅高度概括了杨修的家世、才华、还一语中的地道破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死因。诸葛亮死后,又引用后杜甫的《蜀相》和《咏怀古迹》两首诗作结,以此赞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对汉室的赤诚忠心。
(三)蕴含主题思想,简介故事内容,宣扬伦理道德。
明代小说中多用诗词进行封建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的劝诫,如另一部明代小说《三言两拍》中就有这一显着特点。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开头就引用《西江月》的词:“仕至千钟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主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脱离烦恼和是非,随分安闲得意。”开头引用该词,目的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时失便宜”,以此点明小说的思想主旨,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思想。
除了将诗与小说的教化目的相结合,明代小说中的一些诗词还会在小说的开篇或结尾对整个故事情节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如《水浒传》第十回开篇引用诗曰:“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毒计,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里逃生地,真是瑰奇伟大夫”。开篇便概括了整回篇目中的林冲山神庙死里逃生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对此发表评论,劝诫人们“莫将奸恶作良图”。
三、明代小说中诗词所起到的作用
一是建构小说的整体框架,成为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如《三国演义》的开篇便引用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都上,惯看秋月春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开场大气,展现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在《三国演义》的结尾,又以一篇“三国归晋”的排律作结,勾勒出了一副历史的素描图。最后一句“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毛宗岗点评道:“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末二语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卷首词中之意相合。一部大书以词起,以诗收,绝妙笔法。”这种词起诗收的写作方法,为小说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框架。这一点在后来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体现更为明显,在其第五回中,一首《金陵十二钗判词》便将全书主要人物的命运暗含其中,成为了整部小说内容情节发展的线索。整部词起诗收的写作方法,将这部”,开篇便都有诗对其进行外貌曾经说
【明代小说中的诗词论文】相关文章:
明代描写山水的古诗词11-20
明代凤阳赋役优待研究论文04-16
明代女诗人冯小青的经典名言06-16
关于明代晚期的文艺思潮的探析论文03-21
你从传说中来-优秀诗词12-03
身价过亿的明代花瓶的哲理小故事10-04
刘基与明代文学12-06
明代的文学常识09-18
明代文学常识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