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察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察水的清晰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实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察,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摇晃瓶子。
请幼儿观察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六、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文体知识:演讲词(辞)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迪生的相关知识。
3.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
4.培养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利用关键词语、关键句理清文字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2.学习爱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
教学重点: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一:关键词语、关键句。
教学难点: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法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当中,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之旅就是发现、结识、交流、感悟。今天就让我们去结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朋友。
1.图片展示:他是谁?
2.图片展示:爱迪生及其发明的相关介绍。
3.图片展示:作者及相关介绍。
4.文体知识:演讲词及其特点。
二、整体把握。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问、明确
关键词:圣人。
关键句:“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所以我们称他作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
“这是科学圣人的生活。”
“这是他做实验的下手方法。”
“这是爱迪生做科学试验,经过几千次失败而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
“这是这位科学大圣人的风趣。这样一位圣人是很可爱的。”
三、问题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
2.举林肯的用意。引用打油诗的作用。
3.什么是圣人?
4.作者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小结:作者利用巧合,用林肯从正面烘托,亮明观点,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常见写法。
四、拓展延伸。
从爱迪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提问、明确:珍惜时间,科学求实,重视前人、他人,追求充实完美,锲而不舍,生活要乐观豁达…………
五、写法指导。
1.行文中有叙述、有评价,有打油诗、有爱迪生的话,灵活多变。
2.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
3.高度的赞誉、深深的敬仰,情与理完美统一。
六、小结。
七、作业。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科学教案 篇8
在“彩光变”活动的开始,我和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一起实践,一起研究,一起学习,一起深化我们的活动。
一开始,老师满怀希望地把手电筒和彩色的皱纹纸放进去,预设了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过程,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的原因是什么?我向听课的老师请教遇到的问题,希望通过群众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老师建议我可以先观察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去深入挖掘。于是我下楼去观察和思考,发现孩子们对“光”变化的现象很感兴趣,但因为我放进去的材料太单一,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导致了活动的停滞。因此,我找到了很多可以改变手电筒灯光的材料,比如糖纸,各种布料,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等等。实验的结果出乎意料地成功。手电筒的光通过这些材料不仅变得明亮和美丽,而且还改变了形状。这些新发现让孩子们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有趣和快乐。
实践证明,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跟随孩子的兴趣,选择有价值和有益的活动点,更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积极地构建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大班理科教学计划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学计划:理解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要知道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对事物振动的最初理解产生声音。
3、开发注意力和倾听的潜力。
活动准备
1、课件的声音
2、小铃铛、小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听录音,介绍话题,激发孩子的兴趣
课件:声音
1、请闭上眼睛听这个声音。
(1)笑
(2)哭泣
(3)打鼾
请睁开眼睛
2、你刚才听到什么?
让孩子们说出他们所听到的,并引起他们对听力的兴趣。
3、你想听到其他声音吗?
请再闭上眼睛
(1)吃饭的声音
(2)打喷嚏
(3)秒针
回答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
2、识别声音
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话)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击鼓
(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振动)
让孩子们把手放在鼓上。老师将木槌敲几下让孩子们通过
听觉、手形、视觉和感知物体不断地振动。
孩子们用什么能听见?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它可以把声音从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
除了声音,你还知道耳朵的功能吗?
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耳朵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保护他们!
3、儿童操作,感应震动,发声
1、请在桌子上玩小铃铛、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门边观察,听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孩子在物体不断振动时感受到物体的声音。
概要: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我们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2、讨论什么听起来不错。
(1)播放音乐
(2)噪声
让幼儿感受音乐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论各种声音,好声音,坏声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气球》科学教案08-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