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9-23 15:09:23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科学语言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

  2、对溶解现象感到好奇。

  活动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子、小勺子、白糖、果珍、盐等、温水

  活动过程:

  一、提供孩子每人一个透明杯子,请孩子自由倒水喝,说说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淡的,没有味道)

  怎么样才能让水喝起来有味道呢?在里面加东西

  二、与幼儿共同实验操作

  加上点白糖进去,搅拌之后发现了什么?(白糖不见了,讨论一下白糖去哪里了)请孩子尝一下它的味道怎么样?水变味道了吗?再尝试加上果珍等看看有什么变化,味道又是怎么样的?

  三、总结实验结果,像糖一样的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四、请孩子泡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一起开心的喝喝说说。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

  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 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4.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 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佳佳在家玩时,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结果土豆片变颜色了,她很好奇,就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好玩的淀粉”这个活动,让幼儿亲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盐水、水、酒、针管、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 1 )我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瓶水,你们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白色)我们叫这种水为淀粉水。我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在这些东西里有一种能使淀粉水变颜色的,是哪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顺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 2 )教师巡回指导。

  ( 3 )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 找一找

  ( 1 )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 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 2 )教师巡回指导。

  ( 3 )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仅仅有这一种玩法,还有许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5、活动延伸

  结合美术活动“奇妙的画家”,让幼儿用淀粉水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病毒》10-1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泡泡09-18

小学科学教案06-15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3-30

《找尾巴》科学教案03-27

神奇的电科学教案03-27

科学教案:月亮的变化09-14

科学教案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