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转动的陀螺”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page_break]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2
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
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
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导线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耳朵仔细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2、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二、活动准备。
教具:宝宝熟悉的各种声音的录音。
三、活动过程。
1、放录音。
师:什么声音?
(1)让宝宝逐一听汽车、火车的喇叭声和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
(2)师:刚才,你们听到了汽车、火车的声音,小动物的叫声,你们是用什么听到的?
2、教师引导宝宝认识耳朵。
师:宝宝的耳朵在哪里?小耳朵真正灵,小朋友用它听声音。
3、让宝宝自由地说一说、学一学。
师:大家还听过什么声音?
4、请宝宝用双手捂住耳朵,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
告诉宝宝:耳朵的用处很大,我们要保护它。不冲它大声叫喊,不挖耳朵。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信息:
西瓜虫:别名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