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科学意图:
科学是相对不变的,是可靠的知识,因此是科学是“真”的,但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绝对“真理”。科学教育首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材料准备:
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滴管、水盆、直尺、胶带。
实验操作:
(1)把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剪成大小一样的长条,然后把一端用胶带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纸条长度相同。用手拿着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让纸条同时浸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哪个纸条的水上升的快,就说明它的吸水能力强。
(2)将这四种不同的纸平铺在桌子上,同时在每一张纸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种纸上水滴扩散得最快。
指导建议:
●活动前,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观察不同种类的纸,了解其特性。
●选用的纸的质地差别要大,以便让幼儿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注意要“同时”对这四种纸进行操作。
拓展与替代:
除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绵、毛巾、布等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观察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建议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科学小知识:
纸的植物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同时纤维对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这就叫纸的吸水性。因为不同纸的植物纤维的孔洞大小和数量不同,所以它们吸水的强度也就不同。
活动反思: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 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 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科学教案 篇6
一、 设计意图
2-3岁的婴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托班集体活动中,要逐步学会主动活动。而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四肢动作协调性弱,因而在活动中经常摔倒。我们把握这一时期幼儿大运动发展的关键期,结合玩具“不倒娃娃”身体摇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来设计游戏活动,以教育幼儿在摔倒时像不倒娃娃那样,勇敢的自己站起来。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感和本体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2、培养幼儿在双脚前后分开交替离地的动作协调性以及身体自然摇晃(摆动),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感和本体感。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让幼儿用手充分摇晃、转动不倒娃娃,观察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2、难点是幼儿在双腿前后分开双脚交替离地模仿不倒娃娃身体前后摇晃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
四、活动准备
1、玩具不倒娃娃(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许多小花房及小披风(不倒娃娃住在里面,材料来自:适合幼儿操作的硬纸包装盒、、各色皱纹纸折花)
3、游戏区布置成草地(装饰草坪若干块、各色装饰小花、大块垫子)
4、教师应熟记与不倒娃娃有关的故事、熟练弹唱相配的乐曲、歌曲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大运动练习
教师以“花姐姐”的角色带领小宝宝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草地上游戏(模仿小虫子爬、小鸡点头走、小鸭摇摆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间休息。引导幼儿观察,草地上什么?——有各种颜色好看的花,还有许多小花房呢!——观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纸盒的报纸及每盒一朵单色纸花)
(二)基本部分
1、用打开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复习精细动作(二指捏)
(1)“花姐姐”请宝宝们猜猜谁住在小花房里呢?(教师摇一摇小花房,里面发出响铃声,教师给幼儿充分的猜想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2)“花姐姐”以探询的神态对小花房说“小花房、小花房,请你快开门,让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请花姐姐自己来打开。”
这时,教师示范用一只手二指捏的方法开花门,用双手撕报纸给小花房脱下披风,露出纸盒。请宝宝们都去为小花房开门,集体练习单手二指捏、双手二指捏撕报纸,取出纸盒里的娃娃。
2、教师请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征(重点没有脚),摇晃娃娃会怎样(充分引导幼儿说出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3、教师和幼儿与不倒娃娃做游戏: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后摇晃、左右摇晃、原地转圈的姿态,重点让幼儿练习双脚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离地身体摇晃、单脚支撑身体等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平衡感。
4、教师出示已在绘画纸上画好的不倒娃娃头,请幼儿观察画面缺什么(胖身体),请幼儿与老师共同为娃娃粘贴胖身体,让幼儿练习二指捏的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5、音乐律动《不倒翁》
教师范唱歌曲,并配以相应动作,引起幼儿兴趣。
师幼一起做律动,并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科学教案 篇8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9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情景点击】
【课程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说明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4.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自主预习精细梳理】
1.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癌症是人类健康的杀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癌症的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伤寒及副伤寒、梅毒、疟疾、出血热、猩红热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脑、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乙脑、霍乱、出血热等。21教育网
2.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对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病,可通过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并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从而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2)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新途径,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遗传物质)突变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暂时缓解,但一段时间后血糖又会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导入胰岛细胞,即基因治疗。
3.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研究不断扩大、深入,向微观和宏观、最基本和最复杂的两极发展。
4.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许多生物现象及规律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法而被发现的。实验法要遵循一定科学过程,通过雷迪→尼达姆→斯巴兰扎尼→巴斯德的实验,不但能体验到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实验法是挑战伪科学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对假设的进一步修正,得出结论、进一步地观察、进入下一个认识周期。在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观察: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观察有时需要使用一些辅助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2)测量:对被测量的对象用比较精确的数据加以表示。
(3)实验设计:预测技能实际上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件作出的推论。由于预测只是推论的一种,所以可能出错,必须通过巧妙设计实验来检验预测的正确与否。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量原则等。
(4)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把分类、观察或测量得到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叫做数据收集。运用数学知识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数据,可能会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与他人交流。
(5)安全实验:科学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觉遵守实验安全规则才能确保实验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实验最精巧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提示: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如图。好处是:瓶子虽未密封,却可以保持无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气球》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