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介绍、交流刷子的外形特征,了解刷子的不同名称。
2、尝试使用刷子,掌握刷子的使用方法,增强对刷子用途的认识。
3、对生活中小型工具产生兴趣,并体验劳动的不容易。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各种刷子。
2、物质准备;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刷子,如:碗刷、杯刷、浴缸刷等等。
3、辅助材料:皮鞋、鞋油、杯子、垫子等。
活动过程:一、交流各种各样的刷子。
1、介绍刷子的不同名称。
(1)幼儿参观狮子王的刷子店。
小朋友,狮子王的刷子店今天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有哪些刷子?(要求认识:鞋刷、墙刷、杯刷、油漆刷、床刷等。)
(2)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刷子,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这些刷子都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有的刷子上面是柄,下面是软软的毛;有的刷柄下面的毛是硬硬的;有的刷柄下面是海绵等等。)
2、了解刷子的用途。
(1)提问交流刷子的作用。你们知道这些刷子可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吗?
(2)小结。鞋刷可以把皮鞋刷的又亮又干净,床刷可以刷床上的灰尘,杯刷可以刷洗杯子里的赃物等等。
二、探索刷子的使用方法。
1、幼儿自由尝试使用各种刷子。
(1)请小朋友介绍一种自己能使用的刷子。你们会使用这些刷子吗?
(2)老师还请来了刷子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喜欢的刷子,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朋友,最后再试着用一用。
(4)幼儿相互合作模仿成人的劳动。
2、示范操作过程。
(1)请小朋友介绍。你选了什么刷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用时你有什么感觉?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刷子,而且还尝试正确使用了刷子的方法。
3、拓展经验。
(1)除了这些,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刷子呢?
(2)小结。刷子的品种可真多,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刷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4)小结。刷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三、了解新颖的刷子。
1、观看电动牙刷。
(1)随着刷子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又出现了更先进的电动刷子。(幼儿观
看)。
(2)这些电动刷子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许多便利。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刷子呢?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学习制作刷子。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铅笔和橡皮的分类。
2、了解铅笔和橡皮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
3、初步学习握笔和书写姿势。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观察铅笔和橡皮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2支铅笔和1块橡皮,最好也能带卷笔刀。
2、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铅笔和橡皮,并学习按特征分类。
1、谈话导入:你们读小学后,刚开始写字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请部分幼儿介绍展示自己的铅笔和橡皮,说说不同点。(颜色、形状、长短、大小、气味、头上有无橡皮)
3、集中一部分铅笔、橡皮,教师出示某一特征让幼儿进行分类。
铅笔按颜色、形状、头上有无橡皮等分类。
橡皮按颜色形状有无气味等分类。
二、初步了解铅笔、橡皮的特点和作用。
1、自由讨论铅笔特点。
说说在使用铅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用力过猛,铅笔会断掉;削得太尖,铅笔也容易断掉。)
2、了解铅笔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铅笔时要注意安全,铅笔的铅芯有毒,不能用舌头舔;
铅笔笔头断了或粗了,可以用卷笔刀卷一卷。
铅笔的笔尖太尖,不要伤了自己和别人。
3、了解橡皮的作用。
如果用铅笔写错了字,那怎么来纠正呢?
橡皮有什么作用?应该怎么擦才能干净?
三、我会用铅笔、橡皮和卷笔刀。
1、幼儿尝试用铅笔写名字,教师引导幼儿如何正确握笔和书写姿势。
哪位小朋友知道怎么握笔?我请他来讲一下,大家听听对不对。
正确的握笔: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中指托住笔杆,笔杆躺在虎口上,其余两指自然弯曲。
书写姿势:背挺直,身体距离桌子一拳的距离,眼睛距离桌子一尺(一胳膊肘)的距离,手到笔尖一寸(两个手指头宽)的距离。
2、对写错的幼儿,指导正确擦橡皮。
正确擦橡皮:一手按着纸,一手轻轻对准擦干净。
橡皮被擦脏了怎么办:在干净的纸上再轻轻擦几下,橡皮就干净了。
我要看看谁的橡皮干净了,举起来让我比比看。
3、初步使用卷笔刀,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卷笔刀。
正确使用卷笔刀:一手握住卷笔刀,一手转动铅笔。
铅笔屑要扔到垃圾桶去,不能把它们扔在地上。
情景描述:
在铅笔和橡皮分类环节,我选取了几种不同的铅笔和橡皮先让幼儿找特征,再总结。之后我说特征请幼儿来分类。整个过程持续了很久,有些特征幼儿重复说,有些特征幼儿容易遗忘。
活动分析:
1、讲得多容易遗忘,绝大多数幼儿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单靠老师说是不清晰的。
2、幼儿的分类能力还不全面,需要老师教给他们方法。
活动反思:
1、在幼儿找出特征时让幼儿在表格里画上相应的特征,这样分类特征就很清晰了。
2、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每个小组合作分类。小组把找到的特征都画在表格里,然后全班一起交流。
小百科:铅笔名叫铅笔,常常会被人认为笔芯是铅做的。其实,铅笔芯主要的材料是石墨。虽然说咬铅笔会有铅的摄入,但是它的来源不是铅笔芯。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红、黄、蓝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这三种颜色相互调和可变化出橙、绿、紫色来。
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巧妙地运用三原色。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课件
2.水瓶每人一个。
红、黄、蓝的颜料每人一份、宣纸(生宣)每人一份、清水等。
活动方法愉快教学法 、 实验教学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看的魔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1. 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引导幼儿通过魔术,对三原色进行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的魔术精彩吗?你们想不想做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呀。
(2)小朋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拿起我事先准备的透明的一次性水瓶跳起来,并观察水瓶里的水你有什么发现。
(3)做好实验记录。
请小朋友在瓶子上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
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变出来什么颜色(出示课件)师小结:孩子们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三个好朋友的奥妙。出示课题"三个好朋友"
2.第二次实验
(1)师:有一天,红红、蓝蓝、和黄黄三个好朋友郊游,一见面它们高兴的互相拥抱在一起,它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开心极了。可是回到家妈妈却不认识它们了,这是为什么呢?
(2)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当一回魔术变色师,请一个魔术助手介绍魔术台上的魔术材料,(红、黄、蓝颜料,魔术勺子)是的,我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颜料来帮忙,这三种颜色宝宝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原色,集体说一遍。
(3)教师示范橙色的色彩变化演示.
这三种颜色宝宝很调皮,它们两种颜色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魔术师开始变魔术啦,请幼儿观察变成了什么颜色。(橙色)
(4)小魔术师变变变。
师:孩子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想)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每人取一种和自己水瓶中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颜料放在水瓶中,同时,请小朋友在加颜色的时候在杯子上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然后,轻轻摇晃,看看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
(5)反馈:和自己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板书)
(6)师小结:原来,两种不同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红色和黄色混合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混合会变成绿色;蓝色和红色混合会变成紫色。(课件出示)3.再次操作,探索三种颜色的变化。(课件出示)4.美工:"漂亮的小手帕"。
过渡:幼儿园要举行绘画展览会了,我们用今天学习到的新知识,做出漂亮的小手帕参加展览好不好?
(l) 教师演示:将方形的宣纸(生宣),对角折两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纸的三个角分别放在红、黄、蓝色的小盘子里浸泡一会儿,让三种颜色互相渲染在一起,然后把它轻轻地打开,就变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
5、歌曲欣赏: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变魔术的本领,老师把孩子们刚才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幼儿欣赏。
三、结束部分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知道了红色和黄色混合到一起会变成橘色,黄色和蓝色混合到一起会变成绿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到一起会变成紫色,三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会变成黑色。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我们会用到。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此活动是结合中班正在开展的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预设的活动内容。在预设此次活动的时候,我考虑了很多,担心的也有很多,但事实是我的很多顾虑都是多余的。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非常有序、紧扣,而且孩子们也有很热烈的呼应,师生配合默契。我觉得把数学中学到的知识,如、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前到后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在集体照上找好朋友,最能体现形式的综合性。游戏《找朋友》中,既有活泼动听的歌曲,又有语言、情感、动作的表达,使活动达到**。孩子们充分体验了好朋友多的健康、快乐的积极情感。当有一个孩子在没人与他做朋友的情况下,我马上跑到他的后面,给这位孩子挽回了面子和自尊,使这位孩子马上喜逐颜开、春分满面、洋洋得意。我认为自己在这里做的非常果断、有效、有意义,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分析,综合性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在开展的时候会更有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家园被毁,公路塌陷”这是灾区让人心寒的一幕。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为他们修筑公路是全社会关注的事。小朋友年龄虽小,但模仿能力强。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建构区的小朋友模仿成人为灾区建房、修路……。为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拟通过捡石头、分类、铺路等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巩固、掌握相关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动手动脑,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枯燥、抽象的科学活动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游戏中感受为灾区献爱心的快乐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对图形进行分类,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幼儿积极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3、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积累:已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
2、情景设置:用泡沫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各种几何图形为彩色的“石头”。
3、贴有图形标记的塑料筐六只;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仪,灾后被毁的公路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观看投影):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几张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观看投影图片)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图中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1: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路。
幼儿2:这条路被大水冲坏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大家都知道:一场大雨过后,××村灾情严重,公路也毁了,交通很不方便。不过,老师知道:中(1)班的小朋友都是聪明、能干、乐于助人的孩子。我们一起帮他们想想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棒。
幼儿1:送东西给他们吃,衣服给他们穿。
幼儿2:给他们一些钱。
幼儿3:请他们到我家里来。
幼儿4:帮他们修路。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当回“快乐的筑路工”,帮灾区修筑一条彩色“爱心路”。瞧:这就是一条被大水冲毁的小路(展示预先设计好的坑洼小路,引导幼儿观察),路上坑坑洼洼的,用什么来铺路好呢?
幼儿:可以用石头来铺路。
幼儿:也可以用水泥。
师:嗯,说得好!刚才,老师发现外面有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一起去捡回来铺路吧。(带幼儿到户外)
二、分类活动——捡石头
师:这么多漂亮的石头,它们形状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有三角形、圆形……
师:老师有个建议:等会儿捡到石头时,请小朋友把不同形状的石头送到它们自己的家,行吗?(出示贴有标记的塑料筐),(播放音乐—《雨花石》)小朋友开始捡石头,并分类。老师观察并适时给与启发、引导。
师:小朋友辛苦了,现在我们用这些石头去铺路吧。(带回活动室)
三、探究活动:铺路
(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围坐成半圆,以便看清、听清老师分配任务。)
师:小朋友,现在可以用你们能干的小手铺条彩色的路。(师给三个小组分配任务)。等会儿音乐开始,小朋友就用我们捡回来的石头铺平你们组路段上的小土坑。音乐一停,小朋友请坐回位置。
(音乐开始)小朋友尝试铺路,有的小朋友为了速度,拿起“石头”硬往土坑塞,有的小朋友认真地拿起“石头”去找相应的土坑铺上后再继续铺另一个土坑。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停止音乐,引导幼儿观察、评价。
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哪几个土坑铺得好?(幼儿:这个,还有那个)为什么?
幼儿1:因为颜色(配得)很漂亮。
幼儿2:石头和土坑刚好一样大。
师:这两位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好。既然我们要为灾区铺路,就要铺得结实又漂亮。你们说这…这该怎么办?(指着铺得不好的土炕示意幼儿。师请几位小朋友把铺得不结实的石头挖起来。)等会儿音乐开始,小朋友再继续铺彩色路。
(音乐开始)小朋友又开始铺路,这次,小朋友都认真的按要求铺路,老师着重指导能力较弱的小朋友(增强其自信心)。老师观察到:当只剩下那些需要用“图形转换”来完成的土坑时(音乐停止),启发幼儿思考。
师:为什么还有一些小土炕没铺呢?
幼儿1:没有刚好的石头了。
幼儿2:这些石头都太小了。
这时,老师用鼓励的语气引导小朋友克服困难,想办法用剩下的石头(一个不行可以用两个)把土炕铺平。让能力强的、爱动脑筋的幼儿尝试。(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多用启发、鼓励的方法)。
师:××小朋友想到办法了,请你试试。(当小朋友图形转换成功时,老师先给与肯定,再请他介绍自己的方法。然后多请几位小朋友尝试)。
师(小结):用两个图形能拼成一个新图形。
师:今天,小朋友为灾区铺的彩色路,真漂亮!高兴吗?(幼儿: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庆祝“彩色爱心路”的成功铺成。播放歌曲——《雨花石》:(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肢体语言在欢乐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各区角,让小朋友继续尝试图形转换的趣味性。
科学区:投放镂空的泡沫垫,有意把更多的“石头”切成两半,让幼儿用图形转换来铺路。
结构区:投放七巧板、积木、积塑,让幼儿玩拼图和建构游戏。
手工区:投放卡纸、画纸、剪刀、胶水,让幼儿在剪剪贴贴中探索发现图形的转换。
【活动点评】
整个活动能根据新《纲要》要求,以“为灾区铺路”为线索层层引入,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避开传统的、由老师唱独角戏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合作,最大程度地挖掘各层次幼儿的潜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拓展经验,发展潜能。
2、巧妙地利用材料的难易,实施因材施教。
3、让幼儿在“为灾区献爱心”的积极情绪中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
2.能借助不同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尝试用身体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塑料口香糖罐子人手一个、绿豆、音乐录音、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让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调整好情绪。
师:小朋友,刚刚的音乐好听吗?你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声音的呀?
2.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放课件中的录音,听是什么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孩子的笑声)?模仿这些声音。
(二)在活动中发现声音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小朋友想一下怎样让它发出声音?(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玩这张纸,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
一分钟后请个别小朋友分享他让玩具(白纸)有声音的方法,让其他小朋友跟着学。
2.老师为幼儿展示两种方法,让幼儿想象白纸发出的声音像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模仿一下。
3.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可是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和老师一起试试怎样让它唱歌好不好?(出示罐子,每人一个)
给幼儿一分钟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然后请个别幼儿为大家展示,幼儿回答出“装进去东西就有声音了”时,为幼儿出示绿豆,之后让幼儿拿着小瓶子跟音乐做律动。
(三)身体会唱歌
师:小朋友,一张白纸会唱歌,一个小瓶子也会唱歌,是不是很奇妙呀?那小朋友你会唱歌吗?(请一位幼儿起来为大家唱首歌)
师:除了小嘴巴会唱歌,你身上还有哪里也会唱歌啊?
幼儿一一展示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唱歌的。
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用上面所展示的会“唱歌”的身体器官来做律动。)
(四)活动延伸
师: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唱歌”,一张纸会“唱歌”,小瓶子会“唱歌”,小朋友的身体会“唱歌”,小朋友想不想再找找好听的声音?那请小朋友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唱歌”,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回忆观看皮影戏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1、我们上次看了皮影戏,你觉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一只会跳舞的小熊,你们看看它是怎样跳舞的?
教师向幼儿展示“会跳舞的小熊”。将小熊图案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把四肢向上折起。用手电筒从白纸的另一面照过去,可以看到小熊四肢的影子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摇摆,好象跳舞一样。
(二)引导幼儿讨论“会跳舞的小熊”是怎样制作的。
1、怎样才能让你的小熊跳起舞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2、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你是怎样制作的?你是怎样让小熊跳起舞的?
2、教师注意观察,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向同伴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向全体幼儿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如何让小熊跳起舞的。
3、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里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其画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然后剪下来。关键是要让幼儿认识到,动物需要活动的身体部分不能粘贴在纸上。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泡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