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秀课件
将相和优秀课件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xx、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的生字词。
2.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小组讨论。
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大家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根据小标题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学习“完璧归赵”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1-10自然段),找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蔺相如分析两种可能性并提出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亲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亲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池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的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3.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和氏璧的故事)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请同学们来看“渑池之会”。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将相和优秀课件】相关文章:
将相和课文优秀课件04-24
《将相和》课件10-25
将相和课件04-24
《将相和》的课件04-23
将相和课件下载11-29
将相和课件资料04-20
人教版将相和的课件04-25
将相和课文课件04-24
将相和人教版课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