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篇一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学习19课《孙权劝学》、20课《诗五首》、第五单元检测
第19课《孙权劝学》
(一)文学常识
作者司马光,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编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共三百多万家。“孙权劝学”选自此书的六十六卷,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中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是国君,劝学,鼓励学习的意思。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一员大将,当初不曾学习文化,后听从孙权的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令人刮目相看。
鲁肃,三国吴国的谋士,吕蒙的好朋友。
(二)主题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构
课文分为二层
第一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第二层:鲁肃论议、刮目相待。
(四)基础知识
1. 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 理解文中的语气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第20课《诗五首》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作者:
唐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2. 主题: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诗人的好友要离京到蜀州去就职,所以写此诗相赠别,诗中表现作者博大广阔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3. 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句意: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二)《黄鹤楼》
1. 作者:唐诗人,崔颢(hào)
2. 主题: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当任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而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的愁绪。
3. 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句意: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
唐诗人,刘禹锡,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前后约22年,因贬地离京城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2. 主题:
在回京途中,经扬州,遇白居易,相会时,白居易在宴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本诗则是刘禹锡的答诗,作者在诗中回顾二十三年被贬生活,感情沉郁悲愤,胸怀豁达豪放,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
3. 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 句意:
沉船旁边千船万帆意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诗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他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一种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蕴含哲理。
(四)《泊秦淮》
1. 作者:
唐诗人杜牧,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主题:
诗人泊舟于秦淮河岸边,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诗,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名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句意: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后庭花》。
此句表面上斥责商女,实际上抨击花天酒地,昏庸的统治者及达官贵人。
(五)夜雨寄北
1. 作者:
唐诗人,李商隐。
2. 主题:
这是一首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3. 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句意:
不知什么时候,我能与你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重谈今天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的情景。
【模拟试题】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全文以 为线索。把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 根据课文填空。
(1)夹岸数百步, , ,落英缤纷。
(2)复前行, 。
(3)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4)未果,寻病终。 。
3. 成语 、 出自《桃花源记》。
4.《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课文节选自《 》。
5.《口技》以 为序,条理清楚。
6. 根据课文填空。
(1)又一大儿醒, 。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 , ,以为妙绝。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
(4)于是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6)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7.“与君离别意, ”,是 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8.“今日听君歌一曲, ”是刘禹锡的《 》里的'句子。
9.“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 的《黄鹤楼》中的句子。
10.“ ,隔江犹唱《后庭花》”是 的《 》里的句子。
二. 选择题。
11.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落英缤纷 落英:坠落的花瓣 才通人 才:只
B.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咸来问讯 咸:都
C.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属于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指小孩 欣然规往 规:计划
12. 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但是
B. 于厅事之东北角 厅事:客厅的事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欠伸:打哈欠
C. 妇抚儿乳 乳:作动词用,喂奶 众妙毕备 毕:全,都
D.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两股战战 股:小腿
13. 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颢hào 帆fān 商shān g
B. 窗cuān g 隐yǐn 柯kē
C. 剪jiǎn 萋qī 宦fàn
D. 阙qùe 津jīn g 泊bó
14. 下列各组中,对加点词古今词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 阡陌交通
交通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5. 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中的颔联,意在展望未来风光。
B. 这两句一改前面伤感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C. 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D. 作者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
1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
B. 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是作者想象出的理想社会。
C. 作者逃避现实,无力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抗争的思想是值得批判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
D. 写渔人离开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三. 阅读下文,回答17—25问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 在第一段中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18. 解释下面三个加点字在文中意思:
(1)甚异之: (2)阡陌交通:
(3)便要还家:
19. 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
20. 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1. 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2)股
(3)走 (4)之
23. 用“/”划后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24. 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 这段文字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 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 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25. 文中有关宾客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试题答案】
一.
1. 陶渊明;渔人进出桃花源
2.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2)欲穷其林
(3)乃不知有汉 (4)后遂无问津者
3.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
4. 清;林嗣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时间光后
6.
(1)絮絮不止 (2)侧目,微笑,黯叹
(3)梦中咳嗽 (4)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5)不能指其一端 (6)遥间深巷中犬吠
7. 同是宦游人;王勃
8. 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二.
11. C 12. C 13. A 14. B 15. A 16. C
三.
(一)
17.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18.
(1)诧异、奇怪 (2)交错相通 (3)邀请
19. 优美、富饶;安定、和平;自由快乐
20. ,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
21.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二)
22.
(1)说 (2)大腿 (3)逃跑 (4)的
23.
于是 / 宾客 / 无人 / 变色离席。
24. C
25. 侧面描写。不能,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烘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篇二
《孙权劝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06-10
《孙权劝学》课件03-28
《孙权劝学》的课件04-01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06-10
孙权劝学的说课稿课件06-11
孙权劝学ppt课件09-02
孙权劝学说课稿08-31
孙权劝学说课稿07-04
体育课教学说课稿课件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