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4-08-30 14:33:57 记录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

  师:一走进咱们四(九)班,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温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同学用热情的话语问候我;有的同学用甜甜的笑脸迎接我;还有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面对我,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之旅。首先让老师见识一下你们的数学功底。(出示课件: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生:括号里最大能填7。

  师:为什么想到填7呢?

  生:因为316里面最多有7个40。

  师:说的真好,老师想请几的个同学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后面几题。

  师:看来这几道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请再看几道题,你们能快速

  的说出商是几吗?(出示课件:想一想,商是几)

  生 : 商是8。

  师:为什么想到商8呢?

  生:因为165里面有8个20。

  师:165除以20商是8,那么175除以20 185除以20商分别是几呢?

  生:8和9。

  师:除数都是20,为什么165除以20 175除以20商是8而185除以20 商却是9呢?

  生:因为165 175里面最多都有8个20,而185里面最多却有9个20。

  (二)学无止境

  1.学习例3(1)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咱们四(九)班的同学数学功底的确很扎实,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到商场逛逛,这是一个文具专柜(出示课件)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笔袋21元,一个台灯62元,一个计算器29元,一个足球38元。

  师:说的真完整,小红也在逛商场,她来到这个文具专柜,提了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84元,可以买多少个笔袋?

  师:能帮她解决吗?

  生:能。

  生:84÷21=4(个)(师板书)

  师:你真厉害,直接口算出了结果,这道题的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小,一眼就能看出商是几,如果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大,不能直接口算应该怎么办呢、

  生1:估算。

  生2:可以用笔算。

  师:(板书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这里除数21不是整十数应该怎样想商呢?把21看成多少来想商呢?

  生:把21看成20来想商。

  师:为什么要看成20呢?

  生:因为21最接近整十数20。

  师:可以商几呢?

  生:商4。

  师:为什么想到商4?

  生:因为84里面有4个20。

  师:(板书4)4应该写在个位上,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4行不行,我们应该用4去乘20还是去乘除数21呢?

  生1:去乘20。

  生2:去乘21。

  师: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21)所以应该用4去乘21等于84(板书竖式),再考考大家这个84是怎么来的?(生回答4×21)乘来的积等于被除数这个商行不行?

  生:行。

  师:积可以等于或者小于被除数,但不能大于被除数。(完善板书)

  2 学习例3(2)

  师:小明来到了文具店,小红也来了,我们来看看小红提了一道什么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430元钱,可以买几个台灯?

  师:能解决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试着笔算一下(出示课件)

  生独立做师巡视,发现两种不同的做法并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师:做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黑板上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两位同学做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他写了两个竖式,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生1:我先把62看作60,因为430里面有7个60,所以商7,然后用7去乘62积是434,我发现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大了,把商调小到6,6乘62积是372,余数是58。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听听这位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想法。

  生2:我首先把62估成60,想到商7,用7去乘62的时候发现商大了就直接在原来的地方改商了6。

  师:原来他们想的.一样,都是先想到7,发现商7大了就调小到了6,同学们想一想商为什么会偏大呢?

  生:因为我们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容易偏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板书,同学们说想的过程我来写。(师总结 估 试 乘 调 四个字)

  (三)百炼成钢

  1 算一算

  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帮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老师这也有两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出示课件并读题)请一二组解决第一个问题,三 四组解决第二个问题,比一比那一组的速度快。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把列了两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请学生说想法。

  师:我们也可以像有些同学这样做(把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

  他们把想商和试商的过程放在心里,直接写出准确的商,我们以后做熟练了就可以直接这样做。

  2估一估

  师: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的有成就感,在逛商场的时候帮到了这么多人,接下来我们到商场七楼的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儿童乐园的门票不是用钱购买的,它是靠智慧获取的,我看有些同学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帮小动物找家)请一组帮蓝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二组帮绿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三组帮黄色的房子找到主人,四组帮红色的房子找到主人。

  学生分小组完成后汇报结果。

  3比一比

  师:顺利闯过第一关后我们快来看看第二关(出示课件 根据试商的情况谁能说出准确的商。)

  生抢答。

  师:集体的力量可真大,我们靠集体的智慧获取了门票,我宣布咱们四(九)班全体同学都可以免费进入到儿童乐园。(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门开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儿童乐园玩耍的情景。

  4改一改

  师:同学们玩好了吗?请睁开眼睛可能又要请你们帮忙了,体育用品专柜的售货员阿姨遇到了难题(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改一改)

  (四)拓展延伸

  师:看来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挑战题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师: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出示课件)这道题被除数是两位数,十位上是6,个位上的数字被遮挡了,想一想商可能是几?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1:可能是4。

  师:是4行吗?

  生:不行,如果是4 ,4乘22的积是88,被除数十位是6,积比被除数大。

  生2:可能是1。

  师:是1行吗?

  生:不行,如 果是1,积是22 ,余数比除数大。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

  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读课题:谈话:以前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采用哪些策略?

  【板】画图、列表、操作

  2.飞镖激趣:如果让你来投一次,可能得几环?【板】10、8、6、0

  列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为什么要把它们列举出来呢?

  3.揭示课题【板】一一列举

  回顾旧知:【课件】认识小数和四年级搭配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谈话: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玩中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1.教学例1

  师:苏州乐园的管理员王大叔家想在一块空地上围一个花圃,他用什么来围呢?

  解决 18 ÷ 2= 9(米)

  周长 一条长宽之和

  (1)四人小组研究、操作。可以用你熟悉的方式探究,如画图、列表,有困难用小棒围围看。将你的想法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投影展示作品(巡视中选择学生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填到长5米宽4米时,追问:还有不同的围法吗?为什么?

  重点交流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与上一张比较好在哪里?有顺序地列举有什么好处?(或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有序

  明确:不重复、不遗漏也是一一列举策略的基本要求。

  (3)屏示:直观图形与有序表格,初步感受有序的优越性。

  伺机比较表格:

  长(米)8765

  宽(米)1234

  长(米)8765

  宽(米)1234

  引思:都有序思考,你喜欢哪一种(更合理容易些)?为什么?

  感悟:从宽最短1米,也就是长最长8米思考起比较方便。

  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比较:是最大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

  观察图和表格: 4种围法中什么没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4)小结:屏示后读一读【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有序的列举不但能找全答案,也更容易发现隐藏的规律。(说得真好,你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

  2.教学例2【改编题】苏州乐园的游乐场

  “最少可参加 1项,最多可参加3项”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不参加呢?

  (1)练习纸独立尝试:提问:你准备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你能用你喜欢的的方法一一列举,你觉得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三种分类

  (2)全班交流,投影展示。(画图连线、字母或数字列举、接近列表的形式)

  (3)逐步完善列表的策略,体会表格清晰、简明特点。

  【课件展示】用打钩的方法列举的过程

  提问:从表格上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玩法?(一列就是一种)

  (4)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尝试都很有创意,但是不管用哪一种形式来列举,都要怎样?当情况比较复杂时都是——先分几种情况去考虑,即分类去思考。

  【板书】:先分类

  三、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我们解决了围花圃和游乐场的问题,一一列举的策略好不好?什么时候用?(答案多种时)比较:两种一一列举有什么不一样吗?

  四、辨析应用,优化策略。

  1.放手尝试解决飞镖问题: “小华投中2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思考:读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要不要分类?可以怎么分类?两次的环数能否通过计算来列举呢?(引导到算式列举更简单实用)

  【预设】一种分类:两次同一环,两次不同环

  另一种分类:最好成绩10环、最好成绩8环、最好成绩6环。

  但注意不能交叉划分。分类列举后因题目实际情况也有可能重复的,即列举情况与答案是有差别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改题:将“投中2次”改成“投了2次”,又增加了哪几种分类情况?你会继续一一列举出来吗?

  2.练习第1题。苏迪广场是1路游览车和2路游览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1路车6:20

  2路车6:40

  你会找第一次发车时间吗?顺次第三次?第四次呢?

  【板书】:先列举,找规律

  3. {机动}练习第2题(改编成马戏团演出时间)。

  精彩的动物表演就要开始了,已经知道上午表演了四场: 9:00、9:40、10:20 和11:00,那么下面哪个时刻也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间?

  13:00 14:40 15:40 16:00

  将表格简化成流程图。

  【板书】:先找规律,再列举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根据板书回顾我们这节课是怎样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五、练习作业

  {机动}自主探究:小明用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请有序列举)(表略)我发现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分类一一列举10、8、6、0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18 ÷ 2= 9(米)

  (先列举,找规律 周长 一条长宽之和

  先找规律,再列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小练习姓名:

  1.绿化管理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我想画图:

  也可以列表试试:

  长(米)

  宽(米)

  2. 游乐场有三个游乐项目可选择,空中飞人、天旋地转、豪华波浪,最少可参加 1项,最多可参加3项,有多少种不同的游乐方法?

  思考:可以分成( )种情况,再用你喜欢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

  一共有( )种游乐方法。

  3. 苏迪广场是1路游览车和2路游览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1路车6:20

  2路车6:40

  4.精彩的动物表演就要开始了,已经知道上午表演了四场: 9:00、9:40、10:20 和11:00,那么下面哪个时刻也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间?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x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 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师出示幻灯片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长大了当一名质检员,有2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不是2.7克,次品较轻,怎么找出这个次品?

  师:什么是次品?

  生:次品是偏轻或偏重,只要没达到2.7克,都是次品

  师(拿出两个乒乓球):你知道那个是次品吗?

  生(齐):不知道。

  师:放在那里我们能不能看出来呢?

  生:①脏的那个。②烂的那个。

  师:那么我们就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

  生(齐):天平!

  师:谁来说说给你一个天平,你会怎么办?

  生:用天平秤,一边放一个乒乓球。

  学生上讲台扮演天平,两只手当作天平的两个盘,学生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

  师:同学们,你们看后认为那边偏轻呢?

  生:手在上面的那边偏轻。

  师:左边翘起来了,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要轻一些,轻一些就代表是次品。

  师:我们用天平来秤物体,一边高一边低,说明有一个是次品,如果两边都平衡了的'话,有没有次品呢?

  生:没有。

  师:那么两个大家会不会找?

  生:会。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两个乒乓球怎么来找次品。

  师:这是两个乒乓球,那如果三个乒乓球又该怎么找呢?

  生:秤两次。

  师:那刚才我们用了几次找到了次品?

  生:一次。

  老师利用幻灯片演示怎么来秤。

  师:那三个乒乓球,我们把它分了几份来秤的呢?

  生:三份。

  生:盘子一边一个,还有剩下的一个,所以是分成了三份。

  师:分成了三份,怎么秤的呢?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如果平衡,那剩下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轻的那个就是次品。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一、教学目标:

  1、区别1——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并理解其含义。

  2、能进行10以内单数和双数的转换。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游戏。

  二、教学准备:带10以内数字的萝卜图片若干;贴有单数、双数标记的纸箱;单数和双数汽车多辆;音乐《拔萝卜》。

  三、教学过程:

  1、拔萝卜:

  教师以谈话形式导入“拔萝卜”。(这里可播放小段音乐《拔萝卜》,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兴趣。)

  2、数萝卜:

  1、教师展示六行萝卜图片,请幼儿观察。

  2、教师依次提问,请幼儿一起回答:(为以后的'给萝卜找朋友打基础)

  (1)、数一数一共有几行萝卜?

  幼儿回答:6行。

  (2)、数一数每行有几个萝卜?

  幼儿依次回答:1个、两个、3个、4个、5个、6个。教师依次把数字1、2、3、4、5、6写在相应的位置。

  3、给萝卜找朋友:

  (1)、教师说明给萝卜找朋友的要求: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

  (2)、分别请幼儿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萝卜。(每圈一行教师都要严格把控,并及时和幼儿研讨,使幼儿正确理解单数和双数,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单数,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双数。图上的单数有1、3、5,双数有2、4、6.

  4、摆萝卜:(深入探究7——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及体验单双数的转换,以此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与应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请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萝卜图片,先摆好6个萝卜,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

  摆好后请幼儿汇报结果:6个萝卜,2个2个找朋友,没有剩下,它是双数。

  (2)、教师提问:怎样变成7个萝卜?

  幼儿回答:“添上一个。”

  教师提问: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会怎样?

  幼儿之后回答:2个2个找朋友,剩下1个,它是单数。

  教师按以上方法,依次进行到给10个萝卜。

  最后师幼总结:10以内的单数有:1、3、5、7、9,10以内的双数有:2、4、6、8、10.

  5、收萝卜:(巩固练习,初步验收教学成果。)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1)、选四名小朋友分别背上标有单数、双数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萝卜,经过自己判断萝卜上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后,再放入对应的筐里。

  开始收萝卜。

  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游戏结果,如发现错放的请幼儿一起纠错并改正。

  三、课堂延伸:(加深幼儿对单双数的认识、理解、巩固与应用)

  运萝卜:

  先有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请小朋友分组将单数萝卜和双数萝卜分别运到单数汽车和双数汽车上。

  然后游戏开始,教师巡视,检查幼儿游戏成果。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边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用七个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师:小朋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用什么拼成的?拼成这样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师板书填表)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它表示几个几?(1个7)(师板书)师:拼二只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呢?(14个)你是怎样想的'?(7+7=14)师:哦,是几个7相加?(板书:2个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呢?4只呢?……7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2)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3)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根据表格,学生独立学习,把表格内的算式填写完整,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请在书上试着填一填,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

  (1)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你编出哪些乘法口诀,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你想说那句就说那句?

  预设:

  生1:一七得七,能解决3×7=或7×3=

  生2:二七十四,能解决4×7=或7×4=

  (2)验证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

  生1:五七三十五表示5个7相加,5个7相加等于35。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1)7+7+7+7+7=35)

  生2: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个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2)5+5+5+5+5+5+5=35)

  (3)、熟记7的乘法口诀

  a、发现规律,引导记忆

  师:同学门,7的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规律,我们就能牢牢把它记住,这些特点、规律你找到了吗?

  预设:

  生:乘号左边的因数是1~7,从小到大,乘号右边的因数都是7,积也是从小到大。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当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随着变化,它变大,积也会变大,它变小,积也会变小(手指因数和积)

  师:这些规律对记住口诀很有帮助,你们记住这这7句口决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有没有信心?

  (生背口诀)

  师:在背口诀时,感觉哪句记,哪句难记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b、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动口,就能熟记口诀,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学都要熟记这些口诀,难道背这口诀还要七七四十九天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的话中就包含了两句乘法口诀,还记得吗?

  生: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

  生: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自己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三、拓展延伸知识

  (1)电脑出示:请快速口算并说出它的口诀

  5×7=7×3=7×4=7×6=

  7×7=7×2=1×7=4×7=

  (2)、应用练习

  出示古诗: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略)

  师: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由唐代的贺知章写的,这首古诗的内容共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28,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7言诗。

  (3)出示

  每天上7节课,一周5天上几节课?

  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1

  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

  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 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2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xx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3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两堆苹果

  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

  1.大象过生日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4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1)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 边 形

  时间

  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角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

  记录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丰富学生对随机现象的感受与理解,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摸球:

  1、教师操作:袋里有球,看看是什么颜色?(白色、黄色、红色)

  提问:从下面的某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要想摸到红球,你会选择从哪个口袋里摸?为什么?

  (贴出三个口袋示意图,每个袋上标出三种球的个数)

  1号袋:5黄1白2号袋:3红3白3号袋:6红

  为什么选择到1号袋摸?(引出“一定”)为什么不到1号袋摸?(引出“不可能”)到2号袋摸1个,也不可能摸到吗?

  2、从2号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真的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1)学生组内摸球活动:组长负责,每位组员按顺序摸一个,记住摸出球的颜色后马上放回袋内,组长将球摇匀后再让第二位组员摸。

  (2)各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课件随机记录:

  第一组:白红红红红红

  第二组:红白白白白红

  第三组:白白红红白红

  第四组(同第一组)

  能确定有第N次摸到红球吗?只要一直不停的摸下去,总会摸到的,这在数学上叫“可能”。(板书)

  3、有几个组的球老师动了手脚:(课件出示)

  袋1袋2袋3

  2红2白2黄5白1红1红10白

  有可能摸到红球吗?1红100白呢?1红1000白呢?

  小结:都是红球,一定能摸到红球;都是白球,不可能摸到红球;有白球、有红球,有可能会摸到红球。

  二、放球:

  1、出示:1只空口袋,4个红球,4个黄球和4个白球。

  根据给定的要求,在空口袋里放上适当的'球。

  (1)要求任意摸1个球,一定是绿球。

  (2)不可能摸出绿球。

  (3)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出绿球。(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得出4种不同的摸法)

  2、各组对放球的情况进行交流与辨析。

  三、猜球:

  1、出示三个口袋:

  1号袋:3红3黄1白2号袋:3红3黄3号袋:5红2绿

  教师选一个口袋,请一位学生上台逐个摸球,每摸一个就让学生进行猜测。

  第1次摸出黄球:不可能是几号袋?

  第2次摸出黄球:能确定吗?

  第3次摸出红球:现在能确定吗?

  让摸的学生看一个袋里剩下的球,向他提问:第4次有可能摸到白球吗?(学生否定,确定是2号袋)

  2、儿子的难题:

  儿子也要摸球,教师为他准备了三个袋:

  1号袋:2红2白2黄2号袋:3绿3号袋:2红2绿

  儿子摸了4次:绿、绿、绿、绿

  儿子第五次会摸到时什么球?一定是红球吗?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10-16

数学听课记录12-26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01-04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合集)07-26

(优)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7-27

小学听课记录12-16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怎么写数学听课记录02-20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