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录教学反思1
讲评内容
我会写、把词语补充完整、我会选、照样子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改写句子、阅读,习作。
考情分析综合分析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到作文,都是紧系书本的,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也注重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说,本试卷检测范围从点到面都一一照顾到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全面检测。《两只乌鸦》故事选材有新意,问题合理,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绩统计全班共有33人,参加本次考试的有30人,其中优秀的有15人,良好的有10人,待及格的有5人。王胜凯、刘晓雪、刘景华因病未参加考试。
答卷情况及采取措施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鼓励”、“宽裕”“立即”好多同学写错。这是这次出错较高的词语。
第二题把词语补充完整。学生掌握的很好,但是有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无精打采和兴高采烈的“采”会写成彩色的彩了。
第三题选择正确读音,掌握非常好,但是他俩的俩许多同学混淆。(lia)不是(liang)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ABB类型的词语学生记得比较牢固,都能很好的作答。
第五题三字经内容接龙。袁俊泉、刘硕同学表现不尽人意,根本不能熟练的背诵,所以不能默写出相关内容。
第六题选词填空。关联词选择都会做,但是赞扬和赞许,这两个词理解不是很好,全部做对的同学并不多。
第七题按要求改写句子。比喻句的改写不够熟练。
第八题阅读。本次阅读很能体现学生的读书能力,《两只乌鸦》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非常好。但是学生的做题情况并不是很好,充分证明读的不够。
第九题作文,生活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测试反思
反思本次的试卷,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我认为有一下几点还需要去做好:
1、“赞扬”“赞许”的用法还要集中讲解。
2、比喻句的改写,要加强练习
3、查字典的方法还要继续练习。
4、阅读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多读,只有读懂了,才能找出每道题的答案,三年级的阅读并不是很难,都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兄弟说些什么?要给出忠诚的建议。
补偿练习
一、我是小机灵。
“不假思索”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二、.我把词语串成句。(把下面词语连成句子,再加标点。)
(1)珍惜我们要幸福生活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寒冷北方的非常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给和不但棒棒糖还仁爱她我们善良
三、.课文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
(1)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那掌声,()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使我鼓起勇气()着面对生活。”
(2)女孩()地说:“有了(),应该让别人()。”
(3)学了本单元课文,我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的英子,()的金吉娅,()的查理……我最想对()说:
四、写出急喜欢的几个比喻句和同学们交流
记录教学反思2
以色彩教学为切入口,结合色彩的特殊情感、学生丰富的情感、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对色彩的认知水平、运用水平,又可以丰富其情感,发展其个性。使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
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感受和欣赏色彩,建立对色彩的兴趣和浓厚感情。
2、在欣赏图片时,可以自由说一说你对图片的看法。
3、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欣赏大自然中、生活中的色彩美。
生活和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最好老师,“外师自造化”历来为历代画家所重视。生活中和大自然本身蕴含着许多美,色彩美是其中之一。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所蕴藏的色彩美,可以使学生找到艺术创作的源泉,建立起主动观察、感受、发现色彩美的浓厚兴趣和喜爱之情。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色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使学生理解色彩的对比特性,并能运用于生活就比较难。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什么是色彩对比,它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通过一些师生互动游戏、欣赏生活与民间工艺,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感受色彩对比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进而运用色彩对比的视觉规律来表现美。
我是这样完成本课教学的。本课我采用欣赏观察的形式进行导入,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是在教师主导的引导下来体现的,我是引导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来判断、分析色彩的对比的。当然,本节课教师也有更为方便的讲课方式,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学生记住了就行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学到死知识,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会越学越死,只会学到死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摒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创作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畏难情绪,不能恰当使用对比色。我提示学生:仔细地观察,才会有完美的表现,对比色色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画面整体的色调,是作品完美至关重要的体现。同时,我启发学生想要调配出完美色调,不可太迁就画面的内容,必须要恰当将对比色当作调色的配置。我又进行了简单的示范,引导学生有意识将一种对比色面积设计得小一些,或将一种颜色降低纯度来表现。这节课丰富了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形式,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审美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课是载体——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出来的,过程是由一些版块组成的,那么我们就需要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联起来。怎样用好这根线串,这就是我们上课的艺术!教学应是双边活动,既然是学生的美术课,当然是为了满足他们美术方面的需求,为何不予其所求,舍其多余的呢,这样学生学得开心,学生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不仅对课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这对以后的教学能做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记录教学反思3
一、教学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怎么办?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二、教学过程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
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对啊!本文的开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众生笑,鼓掌)
师:“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师:“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 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三、收获与反思
1、 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4、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如果用简洁直观的图式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演示为:
生本对话
原始文本
对 话
(师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课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其中“培养”、“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本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协作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了信息意义,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记录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节课都上得比较踏实,大多数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学们能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并且准确地用维恩图表示出来。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这节课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总体难度不大.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这也属正常。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寻访小动物》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是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这课是开启动物观察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你所知道的动物,学生的发言是很积极的,对于出示的动物图片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能简单对它进行描述。本课的课题中有寻访两个字,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德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学生听到这个活动内容兴致很高。在寻访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在调查之前,我特别给出了一些注意点,如:爱护小动物;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爱护校园的环境;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中学生寻找小动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兴趣很浓,虽然最近温度的骤降对校园动物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学生寻访的那份热情。但是,当学生拿到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把提出的`注意点统统都抛之脑后了。有的学生忘记了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对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损坏;有的学生对校园的植物造成了伤害;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但是没有记录。这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好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三年级的学生这学期才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关于科学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务分派到组内每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有任务,这样集中精神,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为了更好的认识校园中的动物,在学生发现小动物的时候,我在旁就举起相机,把它拍下来。
一是可以集结全班的寻访结果,让学生能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二是对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可以再进行辨认。当然在学生寻访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动物的观察能力是值得表扬的。我学生寻访的时候,我是穿行在各个小组之间,这时候恨不得有分身啊!这是我在教授这堂课的过程中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改进提高。
记录教学反思5
教后记这个月,师傅对我提出教学技能上的要求是:语速加快,提问精练。于是,十月份起,我尤为注意,在备课时,尽量把问题简单化。
《新型玻璃》这一课是精读课文,用时2课时。仔细备课,想出色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上课前也和师傅讨论改怎么样上该课。师傅点明该课的重点教学是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也特别指出:夹丝读jia第一声,容易念错。发现在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念错了。于是,我在正音之后,让同桌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多音字,有:粘zhan(第一声)贴、处chu(第三声)理、尽jin(第三声)管、调tiao(第二声)节等等。在字词解决后,便是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是简单说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且完成作业本上的表格。第一课时也算顺利。
可是到了第二课时,便出现了教学错误。在开篇回顾课文、让学生简谈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便是玻璃播音员。教学时,特意强调朗读课文要有感情,能突出玻璃的特点,还让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和师傅讨论时,才知道说明文的朗读要求自然流利、准确清晰。
接着让学生做一回小小发明家,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介绍给大家,待同学们完成作业本上的小作文后,让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个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反映激烈、表演精彩,可是时间却不够。
于是,决定利用午课时间,举办一场“中国好玻璃”推销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积极,精湛的表演令我惊叹。可是,却有许多同学在介绍时,主要模仿推销广告,讲价格的实惠,却忽视了商品介绍的外观、规格、功能、使用发法等等,这个可能在我教学时未及时加以引导。
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同时看着他们满是微笑的脸旁,听着他们开怀爽朗的笑声,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而我也是!
记录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幻灯片
师:哇!好美的一幅图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好象来到了魔幻世界。
生2:那里有一棵奇怪的大树,树上长满了萝卜。
生3:另一棵树上长着一个飞机头,好奇怪哦。
生4:在树上一座房子是那个小男孩的家,他还有一个天文望眼镜,可以看天空的。
生5:我还看到了字宝宝。
师:你能大声读出这些字宝宝吗?
生5:《比一比》,设计制作:黄丽坤。
师:真棒!刚刚有小朋友说他好象来到魔幻世界,对了,今天我们要去魔幻世界冒冒险,准备好跟老师一起去了吗?
全班齐声说:准备好了。
师:那就让我们走吧。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大和小
(1)、点击出现卡通动物皮卡丘
让我们看看,皮卡丘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好朋友?
(2)、指名回答问题。(来了一只大象和一只小狗)
(3)、模仿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小狗是怎么叫的?
(4)、现在大象和小狗想请小朋友当当评委,比比谁大谁小?
(5)、指名说。(要求学生能完整的说出谁大谁小)
师:老师请你来说一说,谁大谁小?
生:大象大,小狗小。
师:(引导)大象比……大,小狗比……小?
生: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
(6)、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谁能给下面的句子添上合适的词呢?
大象比小狗( 大 ) 小狗比大象( 小 )
(7)全班齐读句子。
2、比较多少
(1)过渡
师:大象为了谢谢大家的帮忙,特意摘了许多的水果,快看看都有哪写水果啊?
生:有西瓜和香蕉。
师:哇,这么多的水果,我们要先分好了水果再来吃好吗?
生:好。
(2)数一数
师:现在请你们先数数西瓜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生:西瓜有6个。
师:我们一边数着,一边把西瓜摘下来好吗?
生:好,1、2、3、4……
师:那么香蕉又有几个呢?我们把香蕉也摘下来。
生:4个,1、2、3、4。
(西瓜和香蕉排列整齐后对比谁多谁少)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生:西瓜比香蕉多。
生:香蕉比西瓜少。
(4)吃水果奖励自己
师:现在我们可以张大嘴巴把大象送给我们的水果都吃下去了。
生:啊……(全班快乐的张大了嘴巴)
3、比较长短
(1)过渡
师:吃完了水果,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坐火车,想去的小朋友可要做好了。(全班马上坐直了)但是啊,你且先读会屏幕上的小小儿歌先?br> 生:小火车,开进来,一开开到你这来。
呜呜呜,开来了二辆火车。
(2)比一比
说说哪辆火车长哪辆火车短?
指名说。
(4)真棒!敲敲大鼓表扬自己!
4、智力大比拼,谁是聪明小博士!(综合题)
(1)、过渡:现在我们要坐上火车出发了,去巧克力冰淇淋城堡,但是我们的火车要过三关才能到达,请看第一关。
(2)比一比下面哪种动物最大,哪种动物最小?
小狗、小鸭、大象
小狗比小鸭(大) 小鸭比小狗(小) 大象比小狗(大)
(3)、找出最多的草莓画上√,最少的画χ,一样多的画ο。
(4)找出最长的火车画√,最短的χ,一样长的画ο。
(5)哎呀,小朋友真棒,全都过了关!快看,巧克力城堡到了!(出现巧克力城堡画面)
记录教学反思7
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以后,我采用了推荐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课堂上沉浸在一片朗读声中,我们在一起交流,思考、探讨……学生慢慢地也沉浸在大自然美妙的画卷中了。当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神情对学生中:“大自然是如此神秘,是如此美妙,我多么像变成一片落叶,化为一片春泥,呵护你们--这些参天大树成长啊!同学们你们也肯定有自己的梦想吧!来,我们一起为这篇课文加上我们的第八小节好吗?”学生情绪激动,纷纷告诉大家:“我想成为一块岩石,为祖国垒起大厦。”“我想成为大自然中自由翱翔的一只小鸟,我要把自己最优美的歌声献给你们。”“我真想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默默地守护着土地。”“我想成为广袤沙漠中的一片森林,让沙漠重现绿洲。”“我想成为一片白云,为天空带来美丽,给大地送去滋润。”
学生们神情的话语深深地触动着我。我看着眼前的这些“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有一种无形的责任和无奈,他们面对的是四方的教室,美妙奇妙的大自然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美妙的梦想,但是有这样的梦想也是一种美好的遐想!这个第八小节不就是学生的一个个梦想吗?有时我总是在想:如果我们都能为学生找到这样的美妙的人生的第八小节,找到充满感情,充满激情的第八小节。孩子们的微笑定然能够燃烧天际吧!为了这个美妙的第八小节,我会坚定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在课结束的时候,我看着这些孩子们,对他们说:“你们美妙的第八小节,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扉,最后老师希望你们的第八小节一定会成为实现!”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上填满了自信和骄傲,期待和微笑……
记录教学反思8
今日区域活动时间马昱鑫去益智区,可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低着头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一幅无精打采的样貌。我走过去问:,你怎样不去下棋了?小朋友都不跟我下棋。小朋友为什么不愿意和你下棋呢?他们说我不遵守游戏规则。噢,原先下棋要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不然别人就不愿意和你玩了,对吗?嗯。马昱鑫,教师也想玩飞行棋,我们再去找两个小朋友一齐玩飞行棋,好吗?他使劲地点点头。我们邀请陈逸轩和侯浩辰一齐玩飞行棋。飞行棋,教师也没玩过,怎样玩呢,我们一齐看看棋谱上的游戏玩法和规则。马昱鑫认识了许多字,我们一齐小声地读了一遍游戏玩法,还讨论了有关的规则。我问:马昱鑫你明白怎样玩了吗?他说:我明白了。于是我们开始下棋了。在下棋的过程中,我故意违反游戏规则,如:我扔到了5就出棋,立刻马昱鑫就指出来:教师,你违反游戏规则了,要扔到6才能出棋。
评价与分析
马昱鑫,男孩,性格活波开朗,可是游戏中总是不遵守规则,在区域时间,他选择了益智区,想和小朋友一齐玩,他很聪明善于动脑,可是他做事情缺乏耐心,稍有浮躁,遇到困难不冷静,也不会主动寻找同伴共同解决问题,合作意识不强。在下棋时马昱鑫在下棋时不遵守游戏规则,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他下棋了。当看到他无精打采的样貌,我和他展开了一次谈话,从谈话中能够看出马昱鑫已经意识到了下棋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了。当我提出想和马昱鑫一齐玩飞行棋时,马昱鑫使劲地点了点头,说明马昱鑫还是很想下棋的。在我的引导下,马昱鑫理解了飞行棋的游戏规则,当我故意违反游戏规则时,马昱鑫能及时指出,一下子能改正过来。
教师介入及策略
今日我以玩伴的身份和马昱鑫共同游戏,在游戏中经过讨论、交流让马昱鑫自我理解了游戏规则。另外,我向他讲述了,不管干什么事情,玩什么游戏必须要遵守规则,这样大家都会喜欢和你玩,并且要学会和别人相处、共同合作、共同完成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他又去益智区,有好多小朋友主动找他玩,还有小朋友请教他怎样玩,他高很开心的给旁边的幼儿讲述游戏规则。
改善措施及目标
1、在益智区域画上简单易懂的游戏规则,便于幼儿自我根据图画找到规则。
2、根据幼儿个体差异为幼儿准备种类不一样的棋类游戏。
3、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一齐合作、共同完成的游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4、将幼儿每次完成游戏或向别人讲解规则的照片打印出来,挂在区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还能够时刻提醒自我要遵守规则。
记录教学反思9
小学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师往往不敢放手给学生,我也不例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实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课堂实效性不高。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我真没想到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会那样见多识广、思维会那么活跃、有爱心、会关心且细心。我们不能再将风筝紧紧地篡在手里,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它飞得更远、更高、更欢。
我们学校除有花台、草坪、林荫道、假山、喷泉外,还有一个10多亩的植物园,为学生实地寻访小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效组织寻访活动,在与学生一道制定寻访计划、划分寻访范围、提出寻访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后,出于对安全的特殊敏感,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寻访时别触摸小动物、别伤害小动物,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展示,让我们从孩子的回答中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共同成长:
学习委员率先举手回答:寻访的意思我认为重点在“访”,“寻”是为“访”做准备的,既然是“访”就要懂礼节,三顾茅庐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其实就是“寻访”,有勇少谋的张飞要去将诸葛亮捆来,被刘备制止了,如果真是被强硬的捆去的,诸葛亮肯定不会真正帮助刘备的。寻访小动物也一样,我们只有彼此尊重,才会和谐共处、平安快乐。
有的小动物有毒,一名男生为全班同学介绍了“子弹蚁 ”( 这些一英寸长的昆虫是根据它们的毒刺命名的,被它们叮后产生的痛感,就像被
子弹射中一样,疼痛能持续2到3个小时,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忍受) 。显然在课前他做过精心准备 ,说实话,我没见过“子弹蚁 ”,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种昆虫,更不知道被子弹射中到底有多疼痛。虽然在我们周围不能寻访到 “子弹蚁 ”,但全班同学却都实实在在长了见识。
有的小朋友认为小动物无端被人伤害,会伤心的;有的认为小动物皮肤看上去很嫩,触摸它,它肯定会感觉有疼痛;有的认为小动物受到惊吓后会很快逃跑,躲起来,我们就没有观察对象了;有的认为小动物自由自在的玩耍,肯定不希望别人来打扰,我们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如果别人来打扰就会不高兴;有的认为部分小动物容易产生依赖性,如果你触摸它,它觉得很舒服,会期盼你天天去看它,你不天天去看它,它会很郁闷的;有的认为会造成两败俱伤,你去触摸蜜蜂,它会误认为你在攻击它,它会反击,人会被蛰伤,蜜蜂也会死去;有的认为会很危险(被咬伤、刺破手)……
通过讨论、汇报,大家对寻访有了更深的认识,寻访活动才会真正在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强化。
记录教学反思10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环节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巩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进行对比,以便回顾与总结;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加以分析并进行修改;通过记录,幼儿可以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学会如实表达,等等。
案例背景
基于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我们开始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记录形式,以充分发挥记录的独特作用。在大班下学期,教师结合主题活动设计了“拆装圆珠笔”的科学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圆珠笔的构造,探索圆珠笔的拆装方法,而且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操作的程序,为同伴间的交流、学习提供素材。
案例呈现
1.认识和拆卸圆珠笔
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支带弹簧的圆珠笔,让他们仔细观察圆珠笔的外形和零件。有的幼儿说圆珠笔的身体是长长的,有的说按下按钮笔尖就可以伸出来,还有的说圆珠笔是由笔管、按钮和笔芯组成的。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一一用图画展示幼儿观察到的零件,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接着教师问道:“是不是还藏着其他零件呢?这些零件藏在什么位置?请你们把笔拆开来看一看。”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和局部特征,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在该活动中,认识圆珠笔的每个零件及其安装位置是重点,它关系到下一环节“组装圆珠笔”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并不急于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零件及其所在位置,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2.组装圆珠笔
在前一环节中,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所有零件,于是,教师要求他们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支圆珠笔。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可是装着装着就犯起难来:有的笔芯放进去后盖子没法拧紧,有的按钮装好了却不起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倒是不服输,一次又一次拆开重装。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试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获得组装圆珠笔的经验。】
3.记录操作程序
有些幼儿已经顺利地将圆珠笔组装好了,他们兴奋地说,嘿,看我成功了!有的孩子将装好的笔向同伴炫耀,惹得那些没装好的幼儿有些心急。此时,教师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把组装的顺序记录下来呢?桌上有各种零件的标记图,如果需要,你们可以用。想一想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明白安装零件的顺序和位置。”
【不少幼儿的操作带有随意性,他们是在无意地摆弄中碰巧成功的,并不是真正掌握了组装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程序,使幼儿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记录每一个步骤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梳理经验,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因此,记录环节在本次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交流与表达
在经历了记录之后,教师展示了孩子们的记录,并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各记录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孩子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插在笔芯上的两个小零件特别重要,它们的安装顺序和位置都不能错,其他零件只要摆放位置正确即可,安装的顺序并不是关键。
【记录结果是集体交流的媒介和载体。在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程序记录单在集体中展示,鼓励幼儿比较、讨论,从不同的记录结果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从中让幼儿知道探索方法的多样性。】
案例反思
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个环节,使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内容的选择
虽然记录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相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所有科学活动都要安排记录环节,教师应仔细选择需要记录的内容。从总体上说,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幼儿的设想,也可以是幼儿的观察;既可以是实验的结论,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这些内容均应服从于活动的需要与总体目标,特别是要将记录内容与活动的重点难点相结合。以发挥记录环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拆装圆珠笔”的活动中,按正确的程序安装每个零件是重点与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一方面,教师在幼儿拆圆珠笔时就注意引导他们关注每个零件的摆放位置,另一方面,教师设计了程序式的记录单,要求幼儿将自己成功组装圆珠笔的操作顺序用现成的小图标和简单的箭头标记记录下来。这一记录内容不仅引导幼儿关注自己操作的过程,而且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程序与操作结果建立联系,从而调整错误的操作程序,将无意识的摆弄转换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操作。在这一活动中,记录不仅成为幼儿反思自己操作过程的手段,更是培养幼儿思维条理性的重要形式。
2.记录方式的提供
大班幼儿由于绘画能力的限制,还不能用图画记录圆珠笔的每个零件。因此,为了降低幼儿的记录
难度,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我们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制作成标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黏贴。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记录的难度,而且缩短了记录时间。
3.记录时间的安排
记录只有放在最为适当的时机,才能发挥记录的作用。否则,这一环节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为记录而记录”,从而失去应有的教育价值。
“拆装圆珠笔”是一次操作活动,幼儿必须在试误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直到成功。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幼儿记录自己的预测(怎样装好圆珠笔),那么这种预测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那么,是否可以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呢?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样的记录也不合时宜。首先,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零件的装配上,如果此时让幼儿边操作边记录,势必会打断幼儿的思维和操作。其次,操作过程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如果增加记录的要求,就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记录环节放在何时最恰当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的操作带有随意性,他们不断地变换着装配零件的顺序,即使成功了,也对自己的操作方法及零件安装顺序不甚了解。因此我们将记录安排在幼儿成功安装的时候。此时一方面幼儿有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记录的愿望;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记录自己成功安装圆珠笔的过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程序,有助于梳理经验,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4.记录活动的延伸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孩子们在完成记录活动后,教师不应将其作为活动的结束,而应进一步发挥与提升记录的作用。记录除了反映幼儿的活动过程与成果,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交流与总结。幼儿通过交流发现组装圆珠笔的方法,通过总结发现多种多样的组装方法。
记录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
让孩子知道哪些声音听了使人觉得舒服,哪些声音使人听了不舒服。
活动目标:
1.感知噪声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让幼儿了解噪音害处,初步了解怎样创造安静环境的基本知识,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不大声吵闹,减少噪声。
2.能判断某些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3.用图示方法表现噪音。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记录页
活动过程:
带记录页→到室内外找噪音源→记录→倾听同伴讲述自己记录内容
活动开始,小朋友收集噪音源:他们闭眼休息听,听到说话声、搬椅子声、拉饭车的响声、远处混杂的声音。老师带小朋友到到厨房亲历幼儿园最大的噪音源,留心收集噪音制造者。王自然:我们饭堂洗碗的地方,放饭桶、盖子,洗碗和里面的发动机的声音,小朋友听到发电机隆隆的声音,老师的一个小朋友把饭桶套饭桶、桶盖和桶盖互相碰撞发出声音,这些声音夹杂在一起估计有60分贝。我班的李唐朝说中午睡不着觉,这是一个原因。
黄雨舟:很多人放烟花,鞭炮,他们的声音很噪杂。有的人放录音机很多,喇叭的声音很噪吵得人心烦。回到教室,就噪音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卢艺文:录音机的声音很大。
赵书琳:装修房子,电锯天天发出刺耳的噪音、机器响声、电钻、锤子发出的声音把房子都震动了,我有点怕。
潘子健:我爸爸的汽车的喇叭声音很难听,不能乱响汽笛的。
冼妞妞:我妈妈的车也很嘈的。
陈炫昊:我们家旁边有个高楼大厦,工人在用挖土机挖地基,很响的,嘈到我们睡觉,我早上都起不来床。
周雄逸:许多小朋友的嘴巴在呱啦呱啦的讲话。嘈嘈的,大声嚷嚷,使咽喉发炎。
李俊良:开电视机的声音大大的。
李品睿;大树倒下、大炮、战车、坦克、门铃声、都会有噪音出来的。
蓝钧:汽车坦克火箭呜呜出声音。
荣一郎;妈妈说我睡觉摩牙,妈妈都谁不了觉,幼儿园睡觉的寝室的电风扇转动时会响的,影响我睡觉。
王自然:我们拿锤子锤钉子。
廖钰:开水龙头太大了。水流声音很响的,幼儿的老师推的翻车声音也很响的。
李俊良:我画的录音机,狗叫大声的。
汪炫樱:你画的小树叶是没有声音的,大的树叶才有声音。
钟悦:冰箱里和怪兽。
刘辰;火箭烟花。嘈得心烦。耳聋,有的奶奶会得心脏病的。
汪炫樱:床角烂了,床倒发出噪音。
黄雨舟;地不平,开的是旧车,车开了就会发出声音。
活动反思:
但愿人们在平和的环境里生活,别人为制造噪音,对整天喜欢哇啦啦、走起路来踢踢踏、说起话来叫喳喳的现象影响了邻居行为说“不”。
记录教学反思12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总体感觉比较顺畅。从最开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义,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后的练习,难度逐步加深,学生不仅知道了书中的方法,还发现了学生作业中的其他画法。在这一节课中强调了学生的自学自主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现学生对于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详细的指导:《鸡冠花》这幅画中花是什么色?叶是什么色?这两个颜色是什么关系?绿色是翠绿色吗?它里面混入了什么颜色?红色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并了解分析的具体步骤。当分析《睡莲》时,我明显感觉轻松了:这幅画用了颜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蓝色和绿色,它们的色彩很接近。我再把学生的话进行提升:它们是邻近色。学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后,我就放手让他们研究。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有小小的遗憾:在导入时,如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强调一下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的感觉,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当。卧室要给人安静的感觉,即使是儿童卧室,色彩对比也不能太刺激,以免给人无法安定的烦躁感。
另外,在讲评时,由于时间不足,所以有些着急,是由教师点评的。实际上,很多内容学生已经说出来了。比如:任青组介绍说,本组所用的方法是“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这时学生中有反对的声音,应该让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主色与装饰色”的方法,因为使用了蓝色与黄色,黄色面积小,是装饰色。这时,我再问一问:怎么改就变成了“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变黄色为白色)效果可会更好。
记录教学反思13
我一直认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是做教师的荣幸,现在的我就享受着这份殊荣。每次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我的心头总是沉甸甸的。于是,我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关注学生,让所有的孩子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内心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孩子们。以下是我教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草虫的村落》的教学过程与一些思考,与同行们共享。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听写容易错的字,在集体订正与相互检查中学会生字、生词。
2、解题:题目中的“草虫”在课文中指的是( ),“草虫的村落”指的又是( ),课题采用了()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理出课文写作顺序,并分段。
注:这些是我前一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里的一道题旨在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2题学生分歧最大。“草虫”在课文中指的是( ),孩子们众说纷纭:昆虫,甲虫,还有说虫子的。“草虫的村落”指的又是( ),干脆就吵起来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就是村庄,指昆虫们住的地方,指的是那个小丘,是草虫们居住的洞穴。如果这时我非得定一个答案,那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孩子们也未必真懂。我卖了个关子:至于谁对谁错,学习课文时才会见分晓。答案不太明确,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起了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心境,找到行文线索。
1、读第一自然段,从作者的用词“又躺”“静谧”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作者目光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请同学们找找相关的句子,并概括地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不难找到:a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b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c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d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e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这样就可以理出作者依次看到了:一只黑甲虫(归来的游侠),它们的村落,音乐演奏会,它们的劳动生活。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我在去年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增加的内容,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与习作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学生不会写作与阅读教学有很大关系。我这样教学,学生轻而易举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到了一种迅速理清课文条理的方法,也学到了一种写作的顺序。)
三、体会语言,想象悟情。
1、默读3、4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a作者把这只黑甲虫称“游侠”,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的确像游侠?
b请说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游侠?
c再想想“草虫的村落”指的是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a问题时,只找到了它迷路后不断左冲右撞这一点。我引导他们从“衣着”“神态”“动作”三方面来看,他们细细地读着品着,兴趣盎然。b问题就更有趣了,有个学生读着4自然段最后两句话,说这位游侠还有女朋友,真幸福,逗得同学哈哈大笑。我笑着说:我与你不谋而合,我猜它一定是这只黑甲虫的妻子,看到丈夫平安归来那高兴劲就别提了。读书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品出文字背后的滋味来。我让学生读这两段,读得棒极了。一扫第一天见他们时的沉闷,也许语文在他们眼里变得不再沉重了。C问题用排除法,再仔细读课文学生们明白了这个村落坐落在小丘上,因此村落指的是它们的洞穴更合适一些。
2、自学5、6、7、8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a分别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小虫们的村落生活、音乐演奏会、劳动生活,并用课文中的话说明理由。
b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疑问。
c9自然段的省略号省略了些什么,你能想象补充一些吗?(提示:可以看课文插图)
这一部分教学过程略
三、读最后两段,想想它与第一段的关系,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四、回归课题,总结全文
题目中的“草虫”在课文中指的是( 那些甲虫),“草虫的村落”指的又是( 它们居住的洞穴),课题采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喜爱)的情感。
五、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思考着课上的每个细节,除觉得教学节奏慢,有点拖沓之外,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成功的原因有二。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如教学过程二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就觉得非常必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教给他们理清思路的方法,这是快速读懂课文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在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布局谋篇。学习第3、4自然段时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我教得有些琐碎。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在看学生的反应,他们面部表情平淡,丝毫没有受到作者的感染,因此我设计得细一些,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是教学时关注了学生,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预习有深有浅,这时就有必要设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文中再走一遍,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一下成功的快乐。
我想,如果我上每一节课都注意这两点,我相信每一节课我都不会带有太多的遗憾。
记录教学反思14
通过教学《我的成长记录》这堂课,让学生综合已尝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六年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能用美术语言来记录童年成长的足迹。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及爱生活的情感。发挥其想象力及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同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个话题是不仅美术课堂上要解决的,还包括在作业本上,和美术创作活动有关的作品上都是与之探究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应该在相关书籍的相应理论指导下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起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真正做到这方面的收获,以便促进教学进展
其次让学生在自信和赏识中产生创作的欲望。这对我们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长期考验,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喜悦,这时的孩子是多么的自信,当然归功于教师。可想而知,尤其当独特的构思与新颖的作品受到表扬获得赞美的时候,更有可能增强他们创造的自信心与创作的欲望。所以,这是能够给学生从小奠定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大而言之可以树立他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甚至影响其一生。
记录教学反思15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