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1 14:1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角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教学设计

角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和交流活动中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掌握直角、平角和周角间的大小关系。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1、操作引入各种角

  (1)教师出示活动角:你们会玩这个活动角吗?

  (2)学生演示。

  (3)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就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4)自己动手操作,把你转出的角画下来。

  (5)学生活动。

  (6)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呈现在黑板上。

  2、辨析平角和周角

  (1)教师演示平角和周角,问:有没有同学转到这两种图形?这两种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得出结论:这两个图形也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所以这两个也是角。

  3、引导分类、整理

  (1)黑板上现在有这么多不同的角,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4)形成板书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小于900

  等行900

  大于900,

  等于1800

  等于3600

  小于1800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研究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1)今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在我们认识的五种角中,直角、平角、周角都是比较特殊的角,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它们。

  (2)提问:对于这几个特殊的角,你已经有哪些了解?

  (3)引导发现: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4)体验:这三个特殊的角,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手臂来表示,想一想,怎样用我们的手臂来表示90度、180度、360度?听口令,大家一起来用手臂表示这三种角。

  (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照着书本上的提示,动手折一折,并回答题中的问题。

  5、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6页1、2题,第17页1、3题

  教后反思: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集体备课中实小陆主任的建议,我把角的分类和画法的两课时分为第一课时角的分类,第二课时角的画法。通过这样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角和把角进行分类。

  2、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锐角、钝角、直角在

  以前已经初步学习过,而平角和周角也有一部分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一开始就有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了平角、周角,而且也知道平角是180度、周角是360度,教师只要强调一下这两种角的画法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不会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已经掌握而不好好学。

  3、搭建学生发挥的平台,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角的分类中,根据以往上课时的经验,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的方法和理由,平时在我眼中不太愿意思考的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出乎我的意料。我想,教师只要搭好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学生就会创造出智慧的火花。

  4、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只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要求,并在教学中还原教学要求,真正使学生能经历、感受、操作、交流、思考、实践,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智慧,这不正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吗。

角的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学习重点】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学习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学习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明确目标:

  (1)、认识角

  (2)、学习画角

  (3)、比较角的大小

  3、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指一指:图形中角的顶点和边。

  在角上标出来。

  3. 判一判: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4.数一数:给定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5、画一画:按要求画角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2)、给一个顶点画一个角

  6、 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8、开合折扇或自制的活动角

  观察: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9、补充歌谣:要知我的大和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三、检测导结:

  1、检测目标:课本练习八第一、第二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角

  2、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3、反馈检测结果。

  四、课后拓展: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角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和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按指定的度数量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3.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知道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的情况,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4.学会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认识基础:

  1.学生已直观认识线线段、直线,可以此引出射线。

  2.学生已认识角的形状,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对直角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教学注意点:

  1.重在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本单元内容步步紧扣,并为以后学习面积计算公式

角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过程。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然后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方法与步骤。

  七、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

  的?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

  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实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

  量角器构造:①中心点②零刻度③内刻度④外刻度

  角的度量单位:“度”,符号“°”

  角的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十、教学反思

  1、“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

  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2、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角的教学设计5

  (一)概念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概念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概念

  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最基本而重要的背景: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域:(弧度制下)任意角的集合;对应法则: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x,y),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值域:[-1,1]。

  概念解析

  核心: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函数思想--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作用;形与数结合--象限角概念基础上;模型思想--单位圆上的点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刻画。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需要一定时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前,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从“课标”或“教参”上抄录,而且表述目标时,“八股”现象严重。我们主张,课堂教学目标不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或“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分列,而以内容及由内容反映的思想方法为载体,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融于其中,并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特别要阐明经过教学,学生将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目标解析:

  (1)知道三角函数研究的问题;

  (2)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

  (3)知道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值(值域);

  (4)体会定义三角函数过程中的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

  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认知基础

  (1)函数的知识--“理解三角函数定义”到底要理解什么?--三要素;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背景(直角三角形)、对应关系(角度 比值)、解决的问题(解三角形)--侧重几何特性;

  (3)任意角、弧度制、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问题的经验,借助单位圆使问题简化的经验。

  认知分析

  (1)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要理解“三要素”的具体内涵,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

  (2)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一种“形式推广”,载体要从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直角坐标系,其核心是要明确用坐标定义三角函数的思想方法;

  (3)体会将“任意点”化归到“单位圆上的点”的意义--求简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先要在弧度制下(用单位圆的半径度量角)实现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再实现数到坐标的对应,不是直接的对应,会造成理解困难;

  (2)锐角三角函数的“比值”过渡到坐标表示的比值,需要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问题;

  (3)求简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思想方法深刻,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面学习了任意角,你能说说任意角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吗?

  (2)引进象限角概念有什么好处?

  (3)在度量角的大小时,弧度制与角度制有什么区别?

  (4)我们是怎样简化弧度制的度量单位的?

  (设计意图:从为学习三角函数概念服务的角度复习;关注的是思想方法。)

  2.先行组织者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指数函数描述了“指数爆炸”,对数函数描述了“对数增长”等。圆周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一个质点绕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变化规律该用什么函数模型描述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就是一个刻画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的必要性”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3.概念教学过程

  问题1 对于三角函数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你能说说它的自变量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吗?任意画一个锐角 α,你能借助三角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找出sinα的值吗?

  (设计意图: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突出“与点的位置无关”。)

  问题2 你能借助象限角的概念,用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设计意图:比值“坐标化”。)

  问题3 上述表达式比较复杂,你能设法将它化简吗?

  (设计意图:为“单位圆法”作铺垫。学生答出“取点P(x,y)使x2+y2=1”后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教师讲授:类比上述做法,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定义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

  (设计意图:“定义”是一种“规定”;把精力放在定义合理性的理解上。)

  问题4 你能说明上述定义符合函数定义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函数的三要素说明定义的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明确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例1 分别求自变量π/2,π,- π/3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定义,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

  例2 角α的终边过P(1/2, - /2),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4.概念的“精致”

  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

  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

  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联系的观点;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多元联系表示”,例如,把实数轴想象为一条柔软的细线,原点固定在单位点A(1,0),数轴的正半轴逆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负半轴顺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那么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实数(点)t 被缠绕到单位圆上的点 P(cost,sint).

  5.课堂小结

  (1)问题的提出--自然、水到渠成,思想高度--函数模型;

  (2)研究的思想方法--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因袭与扩张的关系,化归为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模型,数形结合;

  (3)归纳概括概念的内涵,明确自变量、对应法则、因变量;

  (4)用概念作判断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一般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要明确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的设计目的,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练习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要特别注意摒除“一步到位”的做法。过早给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基础不够的题目更是贻害无穷。题目出不好、练习安排不合理是老师专业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本课习题只要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题目即可,这里从略。

角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背景:

  前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各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看!(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魔方)角藏在哪里呢?这节课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找找角,好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

  (让学生到教台前的实物来摸一摸、看一看再让学生说这些图形的特点)

  生:这个尖尖的就叫顶点。

  (在黑板上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生:两条直直的叫边。

  (师画出角的两条边,并板书:边)

  师: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那我们该怎样来画角呢?(师板书一弧线,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写作:∠1顶点边

  读作:角1

  师:谁能小结一下,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

  判断角。

  师:现在老师有一些疑问,你能帮我解决吗?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生:我是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判断的。

  3、找出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出来吗?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出哪些角。

  生:黑板的四个角,窗户的角、桌子上的四个角和三角板中的角……(学生在实物投影器上指出角。)

  师:你们能找出下图的图形中的角吗?课本88页指一指(学生独自完成,再集体评讲。有的学生容易把第二个图形那些圆角看成是角,这就特意提出来说一说。)

  4、折一折。

  师: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圆形的纸,你能折出不同的角吗?

  生:能。

  学生作品:

  5、画一画。

  师:同学们都很能干,能折出那么多类型的角,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才是角,那么同学们能画出一个角吗?

  生:能。

  师:谁能介绍一下,角是怎样画的呢?

  生:先画两条边。

  师:这样的角完整吗?

  生:还有一个顶点

  师:看谁画的比老师画的更好,更有创意!画好的拿出来让同学欣赏一下。(利用实物投影器展示学生作品)

  (二)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我们会画角了,现在,我要请你来创造一个角,行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用两根小棒组成一个角。

  生:我用两根吸管组成一个角。

  生:……

  2、做一个活动角。

  (利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3、找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有什么关系

  师:四人小组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提示:

  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

  生: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比一比

  师:你们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教学过程中,取一名学生做的角跟老师做的角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角的大小时,有的角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怎么办呢?∠1和∠2谁大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屏幕上角的变化

  生:∠1慢慢移动到∠2,最后下面的一条边跟∠2重合,顶点也何在一起,∠1的张口比∠2的大。所以∠1>∠2.

  师:所以这种比较方法就叫做重叠法。

  5、探讨: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说一说,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4比∠3大,应为∠4的两条边比∠3的长,所以∠4>∠3。

  生: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说了,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重叠法来证明。

  师:现在仔细观察屏幕两个角的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虽然∠4的两条边比∠3的长,但是两个角一样大。

  师:现在再比较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我可以用重叠法比较这两个角。∠5比∠6大。

  师:请观察屏幕。

  师:通过∠4和∠3、∠5和∠6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三、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到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生:我学会画角,还会做活动角。

  生:我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张口有关系,但是跟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生:……

  四、思维拓展。

  师:既然同学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你能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一共有几个角呢?

  生:一共有6个角。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数的,而且,这几条边都是同一个顶点,在两条边两条边的数。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你还能想出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吗?

  生:我是按照角的数量一个一个的数的。首先是一个一个角的来数,有3个,再来就是两个角合成一个角的就有2个,最后是三个角合在一起的有1个,加起来就一共有6个。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根据我们上课学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真棒!

  五、布置作业。

  师:找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

  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跟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角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授课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习)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七、板书

  顶点 边 边

角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习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教学资料。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了的基础。教材透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规律,概括出一般结论,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之后说明应用这一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能够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材在编写上也深刻的体现出了让学生探究的特点,透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它的教学资料的核心思想体此刻,透过让学生透过直观操作,透过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来认识和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在小组活动中,通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进行猜想―验证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教学中,为解决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的矛盾,我为学生带给了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透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想像等活动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潜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打基础。

  (1)首先透过“猜谜”即复习了了所学知识,又从中引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了的用心性。在得到,为什么同学们猜想的三角形和实际的三角形不同,提出了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三角形内角和。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引发出要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透过小组合作,利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设计了给出三角形两个角的角度,求第三个角;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并设计:拼成的是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拼成的是两个角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拼成的是两个角相等,且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递进的两道题知识点应用的题目,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拓展练习了:大三角形,剪下一个角也是一个(小三角形),剪下的小三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么剩下的图形是多少度?还原成一个大三角形又是多少度?及五边形、六边形等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你们能求出吗?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与它的大小开关无关。运用适度的延伸,激发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探索的欲望,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了不同的数学。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调查问卷,访谈)

  1、学生已具备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

  2、明白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是60度,所以能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学生明白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等于180度,学生还不肯定。

  3、其中明白三角形内和是180度的学生有23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4、8%。

  由此,我把自己的学习了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知识点上。

  4、有少部分学生明白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

  (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具备的潜力: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动手操作潜力,和小组的合作交流潜力

  (三)学生学习了该资料的困难: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中年级的孩子年龄不大,所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动作较慢,在小组合作谈论的过程中,有些学习了困难的学生小组合作潜力偏弱。(课堂中观察小组合作所得出)。

  (四)学生学习了的兴趣(访谈):

  1、自己动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对小组合作很感兴趣。

  2、透过学习了,明白了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对这个知识感到搞笑。

  学习了方式和学法分析:主要是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了、伙伴交流

  三、学习了目标:

  1、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透过动作剪、摆、拼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和思维潜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潜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构成验证结论的意识及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了的习了惯。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构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且能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索和验证。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学具和学习了资料。

  教具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教具、实物投影仪、FLASH动画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了兴趣(6分钟)

  1、你们喜欢玩猜谜游戏么?我那里三个三角形,(贴出图形)

  ABC

  “你们能猜出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么?”当学生猜A是锐角三角形时,教师拿去

  彩色纸,

  ABC

  师质疑问:“怎样回事?”(只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判定是锐角三角形?要三个锐角才行。)

  【“猜谜”即复习了了所学知识,又从中引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了的用心性。】

  2、师: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钝角就能够决定出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判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要三个锐角才能说是锐角三角形呢?(如果不能回答,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3个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为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所以只看到一个锐角就不能决定它必须是锐角三角形。)

  3、师:“既然每一个三角形都两个锐角,可不能够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师:下面,请同学们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师:你们画成功了吗?

  师: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你们画不出?

  师:看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能藏有必须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齐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0分钟)

  (一)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明白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是什么意思?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作用?)

  1、理解“内角”。(2分钟)

  师:什么是内角?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课件演示)。你明白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三个)

  2、理解“内角和”。(2分钟)

  师:那我们再来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呢?能够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说: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为了方便,我们将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编上序号1、2、3、我们叫它∠1、∠2、∠3,这三个角的度数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扫清学生概念上存在的障碍,为深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打下了基础】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生180度),那么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么?(教师补充板书:三角形内角和1800)(生不是很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了(16分钟)

  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还有量角器等学习了材料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合作:

  同学们能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请同学们群众小组合作,充分利用你们的学具进行验证,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多而且又富有新意,开始!

  2、汇报交流。

  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

  生A: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出和是1800。

  师:你们的方法是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你测量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生汇报师板书)你觉得这个小组的方法怎样?(抽生评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B:先假设是1800,测量出角1和角2的度数,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测量验证第三个角是否是算出的结果。(师:那你测量的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怎样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和量角器测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也巧妙,还有谁不同的方法?

  生C:我是用剪拼的方法,是怎样剪拼的呢?上台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瞧一瞧(投影仪)(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后拼成一个平角)你剪的是什么三角形?那还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男同学拿出钝角三角形,女同学拿出直角三角形,迅速剪下三个角,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

  能够拼成平角吗?那我们就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还有同学在举手,请你说。

  生D:折,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你是怎样折的,快上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瞧一瞧!

  师: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动脑筋的同学真多,请你说。

  生E:我是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0推理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真棒!

  师小结:(课件演示)刚才同学们用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师手指课题)你们真不错,在这句话后面加个什么号?加个感叹号!我为你们成功的学习了表示衷心祝贺,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大声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教师相应板书?改成!)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7页,这就是我们这天学习了的一个新知识。

  【透过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地认识,体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透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了兴趣。】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之后,用自己的方法予以验证,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知识为载体、过程与方法为媒介,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学习了活动之中。学生对内角和的猜测缺乏必须的科学依据。在那里,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

  (2)、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完整的经历学习了过程。教学透过学生动手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多种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不仅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而且也充分第证明了给片面追求过程或者片面追求结果的教学行为以正确的引领,过程与结果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整体。

  (3)、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是学习了的主体落在实处。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了方式,但在具体采用这种方式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往往片面追求形式,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给教学造成了必须的负面影响。本节课,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学习了的时空还给学生,成功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了,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的遨游中展开思维的翅膀,用7种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进行了验证,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潜力。

  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8分钟)

  如果老师告诉你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你有本领说出还有一个角的度数吗?

  1、求出下面各角的度数。(独立做在书上。)(3分钟)

  2、(同桌伙伴活动)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齐做一个拼三角形的游戏。

  要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2组图片代替)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5分钟)

  (1)拼成的是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2)拼成的是两个角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拼成的是两个角相等,且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反馈:那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结果。

  【设计意图:递进的两道题知识点应用的题目,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拓展练习了。(机动)(4分钟)

  1、那此刻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着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师手拿三角形)剪下一个角也是一个(小三角形),剪下的小三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么剩下的图形是多少度?还原成一个大三角形又是多少度?(2分钟)

  【设计意图:旨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与它的大小开关无关】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得到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60度)那么(课件出示)五边形、六边形等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你们能求出吗?请同学们下去试一试。【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2分钟)

  [设计意图:适度的延伸,激发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探索的欲望,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了不同的数学。]

  五、总结(2分钟)

  这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你还想明白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教学反思:三角形的内角和原本是初中一年级的资料,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很多学生已经明白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为什么师80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就成为了学生学习了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忙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用心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基本到达了要求,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了的用心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了的最佳动力。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不活动本身搞笑,要不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呈现给学生“十分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奇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了活动的欲望,并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了活动中去。本节课一开始透过一个“猜谜”的游戏让学生感觉搞笑,之后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钝角就能够决定出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判定是锐角三角形?在惊奇中产生了强烈的“要讨个说法”的学习了兴趣。当这个问题解决时,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既然每一个三角形都两个锐角,那么为什么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盼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激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的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2、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

  学习了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透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带给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透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当学生验证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教师又及时提出:‘“你能研究出任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甚至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把课堂研究引向课外研究。

  启示:

  为了有效地上好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料,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教学框子,课堂上的教学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应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学生。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教学的情境无时不在变化,学生学习了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变化,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预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我已懂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做到以“学”定“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只要坚持做到“为学习了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智慧和欢乐,萌发出创造的火花。

  附:《三角形内内角和》课前调查问卷

  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

  1、你明白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一些知识么?

  A、明白B、不明白

  我明白(知识)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3、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相等的么?

  A、相等B、不相等

角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3、使学生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三角形的争吵画面

  锐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度数最大。

  直角三角形:不对,是我们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钝角三角形:你们别吵了,还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师:此时,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呢?

  2、引出课题。

  师: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课件)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2)三角形内角和(课件)

  师: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看一看,算一算。

  师:算一算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课件)

  学生计算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师: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师: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拼和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拼,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让每个学生自己参与,而且注重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像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师:此时,你想对争论的三个三角形说些什么呢?

  5、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解决相关问题

  1、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后面画“√”(课件)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课件)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他的顶角是多少度?(课件)

  四、练习巩固

  1、看图,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课件)

  2、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课件)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角的教学设计13

  一、激趣引新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稻香小镇——望亭,鱼米之乡美景尽收眼底。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问:看,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找到哪些曾经学过的图形?

  师:小明同学也有发现,听,他发现了什么?

  问:你们发现角了吗?角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角、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课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视频《稻香小镇——望亭》动感的画面,震撼的音乐,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击,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并再现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画面中藏着要认识的新的图形——角,如此忆“形”引“角”,顺其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

  二、探索悟新

  (一)认识角

  1.指角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

  教师用笔描出“.”,然后取走三角尺。

  问:这是角吗?

  师:那应该怎样正确的指角呢?(边示范边讲解)先指这里的一个点,再沿着两条边指,最后像这样在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这就是角。

  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指出课件中物体上的角。

  师:这些物体上有很多的角。为了把这些角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物体上的一些角移下来(课件演示角下移过程)标上角的标记,它们就成了数学上的角。

  (设计意图:多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找“角”容易,指“角”困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不准确的指角方法进行纠正、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向“数学化”的过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指角活动,不断强化对角的形状的感知,为之后的抽象和概括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有它的名字,叫顶点。(板书: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示角的顶点和边。

  师: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的角,找到共同的特征,使学生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巩固角的基本特征

  1.判断辨析,再次巩固角的特征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北太湖风景区,你们想去玩吗?想去看美丽的油菜花海吗?那必须通过稻草人的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吗?

  稻草人1:欢迎同学们来参观油菜花海,请跟我来吧!

  稻草人2:小朋友们,我要先考考你们的判断力。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师:是角的,我们用这个手势表示(√),不是的用这个手势(×)。

  学生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稻草人3:你们的判断力真强,我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跟我来吧!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稻草人4:小朋友们,角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到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3.数一数图形中的角(想想做做第2题)

  稻草人5:小朋友们,想进入油菜花海大门就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密码是由每幅图角的个数组成的数,看你们是否能顺利找到密码,进入油菜花海!加油!

  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写一写。

  师:小朋友们,你们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一起喊出“开门大吉”,好吗?

  课件出示油菜花海视频,视频最后有绿化带工人在修剪树枝。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富有层次。通过角的辨析,生活中找角、指角,以及在图形中找角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明晰角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作为图形中的一部分,是隐含在很多图形中的。)

  (三)感受角的大小

  师:为了使景区更美,油菜花海路边的绿化带里,园林工人正在修剪树枝。(课件出示绿化带工人修剪树枝的两张图片,一把剪刀张开得大,一把剪刀张开得小。)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角了吗?仔细观察剪刀上的角,你们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也就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有大小)

  问: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创造一个角?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造角工具,请同学们拿出来,创造一个角,完成后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学生活动。

  启发:我们做出的角称为活动角。现在我们就好好地来利用这个活动角,看看你的本事大不大!请听要求——

  师:这是老师做出的角,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大很多的角。再举给大家看一看。

  问:你是怎么做的?

  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还小很多的角。做好的举起来。

  问: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做角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把角变大,再大一点,变小,再变小一点。

  问:现在你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一些,谁做的角小一些。做好的角不能变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情况,教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举起角。

  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意见不一。

  师: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呢?

  指名学生上台来演示比较的过程,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把顶点对齐,再把一条边对齐。

  课件出示边长不一样的两个角,问:这两个角呢?哪个大,哪个小?怎么比?

  师:见证结果的时候到了。课件演示重合。

  课件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慢慢拉长,问:如果把这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会变大吗?

  课件演示把角的边慢慢缩短,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问:所以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

  生: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剪刀张开的大小初步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再让学生每人做一个活动角,并用活动角分别做出比老师做的角大和小的角,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着,通过同桌做角、比角,结合课件比较了边长一样、边长不一样的角,但角的大小相等,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注重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体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对角的大小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最近油菜花海管理人员想在长方形油菜花地地里建一个儿童游乐场,如果割掉一个角把剩下的地用来建造游乐场,猜一猜,这块地还有几个角?

  学生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展示,课件同步演示。

  问:你们还能想到不一样的剪法吗?可不可以拐着弯剪?

  师:看,这样拐着弯剪,就会剩下6个角。如果这里拐的弯越来越多,剩下的角就会越来越多。你看我们数学就是这样的变化无穷又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练习,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的猜想,愉悦的思考,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让我们用一个手势来表示一下成功的喜悦。你看到角了吗?

  师:因为有了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究角更多的奥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成功的喜悦,有人用V字,有人画√,使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看角多了一份数学的眼光。)

角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角的教学设计15

  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

  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从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元游戏导入,让学生找到躲在实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这个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我将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接着,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

  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5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5个图形是否是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以上就是就《认识角》这节课进行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想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

【角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角的教学设计01-11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1-2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1-12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1-2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6-16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8-08

《认识角》教学设计06-22

角的画法教学设计06-13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