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9 18:20: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5页、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抛硬币、摸白球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准备:

  硬币、若干个红白颜色的乒乓球、两个黑色袋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游戏引入

  1、师与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情况。(板书:可能性———不确定性)

  二、学标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要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三、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抛硬币活动(研究不确定现象)

  a、猜测:硬币落地后是正面还是反面向上?

  b、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观察并记录。

  c、小组汇报抛硬币的结果。

  d、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并小结: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用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e、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结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赛(研究确定现象)

  a、指名两位同学上台摸白球比赛,共进行6局,比赛3局后交换再摸。

  b、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从两个袋子摸出白球的情况。

  c、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的情况,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种确定现象。

  四、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2、联系生活,巩固认识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五、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六、收获回顾

  指名谈谈本堂课收获

  板书设计:

  不确定,可能

  不确定性,一定,确定,不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做一做1~3,练习一4~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再计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平方米,照这样计算,14小时清理草坪多少平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乘法计算,列式12×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15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书算式)

  四、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5。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练习。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只要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

  学生: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迷: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或: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如学生不能猜出,则用第二个谜语作补充。)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钟表

  1、逛钟表商店

  课件出示各式钟表。

  2、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分成指针式和数字式。(如学生说出电子表也应肯定)

  3、数字式钟表的认读,8:00和8时。

  这两类钟表,你觉得那类看时间简单?(数字式钟表)7:00表示什么?你会读吗?

  板书8:00和8时,指名读,齐读。

  认读5时、11时和1时。

  4、指针式钟表的表盘认识。

  (1)、数字式钟表的'秘密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那么指针式钟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秘密,好吗?

  (2)仔细观察你们手头的钟表,在表面上你可以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呆会儿老师有问题要考大家。

  问题1:你的钟表上有几个数字?看看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齐数)

  问题2:你的钟表上有几根指针?这些指针是怎么转动的?

  (3)、对,指针都是从小到大走过去的,这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走动。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今天了,小朋友过了5岁,也就不会再有5岁了。

  (二)、认识整时

  1、观察研究。

  (1)、指名认1时,4时,6时。

  (2)、你们能认出这些时间,那一定是有什么方法的,先说给同学听听,再告诉老师,好吗?

  (3)、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间就是几时。这些整时的钟面,分针总是指着12。

  2、认识整时。(课件出示钟表王国,认读11时、7时、1时、6时、2时、12时。)

  3、拨时间:3时,7时、12时、9时。(教师说学生拨,学生说学生拨。)

  三、反馈深化练习

  1、小军的一天

  小朋友们会认会说也会拨时间了,真了不起!那能不能写下时间呢?我们去看看小军吧。小军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一天的都在做些什么呢?咱们去看看。

  课件出示:早上7时洗刷,上午8时读书,上午10时做课件操,12时吃午饭,晚上6时看电视,晚上9时睡觉。学生作业纸上完成填写。

  2、过几时是几时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几时午休的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睡觉的吗?

  3、一天中两个10时。为什么同是10时,一幅图是在上课,而另一幅图却是在睡觉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很多的钟表知识呢,小朋友课后向爸爸妈妈等再学更多的钟表知识,好吗?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你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79--80页例1--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探索凑十的方法,知道9加几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懂得用凑十法把9转换成10加几计算,会看算式口算9加几。

  2.渗透转化、集合和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没有用"使学生……"这样的字眼,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说明了教师对教法与学法结合的重视,映射出教师对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学重点:用凑十法正确地口算9加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根据凑十法的需要,合理地将第二个加数分成两个数。

  教学工具:9根绿小棒、3根红小棒、9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寻找一种方法,计算一些题目好不好?

  二、基本训练

  1.借助组成,预作埋伏。

  (1)电脑出示的均匀摆放的小棒:左边10根,右边5根。请生说是多少根小棒?

  (2)电脑出示14根均匀摆放的小棒图,引导学生操作,讨论,想办法很快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汇报,电脑演示:分成两部分,左边10根,右边4根。)

  2.类比联想,诱导凑十。

  (1)促使学生看9想1凑十。电脑出示均匀摆放的小棒:左边9根,右边5根。让生操作、讨论,类比、联想上法,得出:从右边5根小棒里移1根到左边来分成十和几就能很快看出是多根了。(电脑演示)

  (2)驱使学生看8想2,看7想3等凑十。电脑出示均匀摆放的小棒:①左边8根,右边5根;②左边7根,右边5根。要求与方法同上。

  (3)观察思考,比较归纳:不管左边是9根、8根、7根小棒,我们总是从右边移动一些小棒把左边的凑成10根,分成十和几。当左边是9根时,只要从右边移动l根……,也就是只要想9()=10,8()=l0……

  3.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凑十的方法,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作用可大呢!

  【设计意图::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转化思想。没有就课论课作简单化处理,而是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教材作创造性加工,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有效展开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保证了在进位加法中的有效迁移。】

  三、探求新知

  1.教学例1:92=口

  电脑出示例题图(可随师生语言进行动态性展示)

  (1)引导观察:盒子里面有几个皮球,盒子外面的皮球是怎样分开的?

  (2)学生操作、交流得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把2个分成1个和1个,9个加1个得10个,10个加上1个得11个。

  (3)指导学生完成算式(板书),初步形成凑十的思路,即9加1得10,10加1得11。

  (4)学生完整地说92是怎样算的?用什么方法算?

  2.教学例2(板书)摆摆算算,93=口,97=口

  (1)指导学生分别摆出小棒图和圆片图,同桌讨论,进一步探索凑十的方法,加深理解,学生展示凑十的过程(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口述)。

  (2)学生完成书上的算式,形成凑十思路,即9加1得l0,10加2得12;9加1得10,10加6得16。

  (3)提问式小结:在计算93和97时,我们也是采用的什么方法?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板书)边摆边算,94=口,98=口

  (1)学生独立操作形成凑十思路,正确填写得数,同桌互说凑十的思考过程;展示思考过程,完整表达凑十思路。

  (2)提问式小结:计算这两题,你仍然是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把后边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呢?应该怎样想?

  4.教学例4(板书)想一想:95=口,96=口,99=口

  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内化为凑十法,正确地、熟练地口述凑十过程。

  5.齐读以上算式,发现共同点,揭示课题,让生归纳算法及注意点。(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设计意图: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过程,在头脑中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学习重点不断得到强化,难点逐步得到突破,教学目标随着教学的进程按时准确到位。】

  四、轻松一刻

  (电脑出现动画和音乐)

  边舞边说儿歌:你的眼睛里有个9,我的眼睛里有个1,9和1好朋友,凑成十不分手,不分手。

  【设计意图:利用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将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政编,融学习于娱乐之中,取得了寓教于乐的双重效果。妥贴自然,无雕凿痕迹。】

  五、巩固练习

  1.出示卡片,看题口算:

  913=口915=口94=口96=口

  (1)口算得数;(2)找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3)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想91口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小结9加几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说明:大家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我们A大组扮演金龟子(贴头像),B大组扮演风车娃(贴头像),看哪组算式算得又对又快,优胜队奖励一个大气球,好不好,有没有信心拿第一?

  91=92=93=94=95

  96=97=98=99=、

  汇报结果、评奖并让学生理解算式与结果之间关系,帮助学生初步领会算式与结果之间的特殊关系,并通过这9道算式渗透函数思想,引导得出简便的方法。

  4.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凑十法计算86、76等;表扬鼓励小朋友真了不起,把凑十的方法用活了,老师也要向小朋友学习!

  【设计意图:练习紧扣目标,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注意扩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对凑十法进行认识,为后继学习作好方法上的准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六、学生谈学习体会,结束全课

  【全课总评:注意在激趣的基础上,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加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 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习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将分别确定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一、二、三等奖的不同比例名额,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并择优发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详细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2、游戏:

  师:老师这有两组扑克牌,分别是红桃10、7、5和黑桃9、6、3。(左右两手分别出示)我们来做比大小的游戏,老师先说一下游戏规则,课件出示:你和老师各选一组牌,每次只出一张跟老师比大小,要求:三局两胜。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游戏?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 师:你为什么选这一组呢?生:试说。

  师:好,我们要开始比赛了,其他同学当评委。 师:你先出吧! 生:师:6 生:师:9

  生:3

  师:你选大的还输了,你有什么想法啊?想不想再比一次了?这次你要哪一组牌?(3、6、9这组) 师:你出吧。

  3、怎么老师又赢了呢?你有什么想法?(为了确保自己一定取胜,无论是你选择大的还是小的,你要保证让对方先出你才能赢。)

  4、“比赛中,注意研究双方的情况,运用策略,找到能够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板书:田忌赛马)

  [组织活动、引导探索]

  过渡: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边讲边放课件)

  1、 老师讲故事:田忌赛马

  师:战国时,齐王和大将田忌喜欢赛马,他们把马分成三等,按照3局两胜制论输赢,第一次比赛,齐王的一等马对田忌的一等马,齐王的二等马对田忌的二等马,齐王的`三等马对田忌的三等马,比赛结果3:0。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

  在这次比赛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些。)

  2、田忌很不服气,要与齐王再比一次,齐王认为自己胜券在握,还是排出了原来的出战顺序。你来帮田忌想一想,可以怎么安排三匹马的比赛顺序,才能战胜齐王。

  师:同学们真能干,只是改变了三匹马的出场顺序,就帮田忌赢下了比赛。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田忌究竟一共有多少种应对齐王的策略呢?其中哪些方法是能够赢得齐王的呢?

  3、同桌两人合作研究,填好表格。并思考:

  (1)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

  (2)田忌还有其它赢齐王的方法吗?

  友情提示:运用可能性的学习方法,采用有序的原则,才能做到田忌派马策略的不重复不遗漏。

  4、汇报研究分析结果。

  (1)实物投影展示方法。谈一谈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找的。

  反馈:A、有遗漏的。 B、无序排列。 C、有序排列,思路清楚。

  (2)你有什么发现?(田忌只有一种可以取胜齐王的方法。)

  (3)分析: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够取胜齐王?

  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这样,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对策论。(板书课题)

  5、举生活中应对策略的例子。

  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使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集体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多说一说体会到的“策略”的重要性。

  [组织活动、引导探索]

  1、想自己当一回田忌吗?机会来了。

  下面是上学期四年级两个班级乒乓球比赛情况统计表。

  如果下学期学校举行四(1)班和四(3)班乒乓球比赛,积分制每人打一场,你能妥善地安排,使四(3)班获胜希望最大吗?

  刚才,我们运用了田忌的策略,帮助四(3)班获胜,生活中许多地方同样要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课堂小结]

  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把你的收获和感受和同桌说一说。

  面对一次机会,一场竞技,我们光水平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己知彼,凡是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

  希望“策略”意识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游戏:报数游戏。

  想办法找到自己必胜的对策

  汇报方法:学生试说,师做最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

  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P2-3 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探索新知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根据图意,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 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4 0.7×4 12 ×5 1.2×5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

  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4 1.35×4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谁来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1.×(a≠0)当a( )5时,积小于.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个0.2组成的数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个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积有( )

  A.没有小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5.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积是( )位小数.

  A.两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结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个大于0的数乘0.98,乘得的积比这个数( )

  A.大 B.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7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认识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关系(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3、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

  师:同学们咱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关于方向的儿歌,还记得吗?(与同学一起回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设计意图: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学们会用已经知道的前、后、左、右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师: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太阳是从哪儿方向升起的?用手指一指这个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整体感知方向打下良好基础)

  师:同学们指的非常棒,那么我们通过儿歌可以知道,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也就是说我们手指的方向是----东方。

  师:那我们在通过儿歌看看西方在哪个方向?

  学生指向后方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东和西,那么如何辨别南和北呢?老师这里有一个识别方向的小妙招。

  请同学们一起做,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张开双臂,左手所指方向就是北,右手所指方向是南)做完找同学演示。加深印象

  (二)调动原有经验初步感知方向

  (一)师:同学们,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生:冬天要刮西北风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

  生:积雪,融化快的是南方

  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方

  ......

  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呢,在野外一定不会迷了路。

  (二)闯关识方向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方向,让那个我们来看看咱们学的四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呢?(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有一个小游戏需要你们来闯关,看看谁是方向小达人。

  (找几个同学上台,由老师发号方向口令,同学快速指出,正确的同学获胜)

  师:这位同学真棒,真是名副其实的方向小达人呢,那么下一轮游戏我想找一名同学替老师发号指令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巩固认识感知四个方位)

  (三)联系实际,感知方向

  师:在我们的教室的东、南、西、北方位都有什么?请你写下来。

  生上前展示,老师随堂批改

  (四)、答题闯关

  师:出示课件图片,图中小红所说的`方位正确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正确

  师:判断的理由呢?

  生: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所以面对太阳的方向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真棒,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谁来回答一下?

  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北极星挂在(北)方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西)你的左面是(北),你的右面(南)。

  三、总结

  师:同学们掌握的都很棒,很好的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知道了四个方位在我们生活的运用。也能通过积雪、北极星等辨别了方向。

  四、练习: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图中的练习,写出各个建筑所在的方位。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

  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9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 柜台物品

  ② 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

  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 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 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学生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三、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4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