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4.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重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船和剑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
生:寓言
板书:寓言,提示“寓”字。
生书空,说笔顺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翻书P56,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汇报
(PPT出示)师简介《吕氏春秋》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本文分为古文和译文两部分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译文”这个词语来分析。
生举手作答
3、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译文是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单看古文的话,不太好理解。今天,我们就结合译文,来重点学习这种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学习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书:方法)
师:学习古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准字音(板书:读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古文部分,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生自读课文
4、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准。(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师读)
5、师:这两个字都会认了,那么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全文)
生齐读古文(重点关注:音准,发现有错,及时正音)(注:正音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6、要读好古文,除了读准字音,还必须能正确断句,这样才能将古文读通(板书:读通)。而要做到正确断好每一句,就必须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现在,先请同学们标一标古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观察译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渔歌对唱PPT(游戏规则:1、2组读古文;3、4组读译文,1、2组读一句古文,3、4组读一句译文)
师:读完后,你发现古文和译文每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一一对应
7、师:通过渔歌对唱,我们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较难懂。(PPT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古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圈出来,并结合译文,找到它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生自读,批注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都在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批注。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
PPT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师: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古文中还反复出现了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将它们圈出来。
生自读,批注
师:“其”在古文中出现了几次?“之”在古文中又出现了几次?
生汇报
师:看来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两句话中的“其”和“之”。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出示)
师:这两句话中的“其”、“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先结合译文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它们的意思。然后举手回答
生批注、举手回答
8、师:刚才通过对照法,我们已经知道了古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生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9、师:老师也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PPT出示全文,带停顿线)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师范读、生倾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听了老师读,下面老师也想听一听你们读的怎样。
生齐读
10、刚才听了同学们的读,令老师很欣喜的是同学们都能读准字音,并正确的断句了。但学习古文,仅仅只到达这一步还不够,还必须将古文读懂(板书:读懂)
11、自读本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生自读,举手汇报。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楚人不慎将剑坠于水中,他采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寻剑,结果没能找到剑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你从古文中的哪一句话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剑坠于水(板书)
师:谁来说一说“剑坠于水”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师贴板画
2、师: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生思考作答
师:楚人又是怎样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话说一说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生齐读
师:他遽契其舟,他在刻舟(板书:刻舟)为的是等船停下来后,能够从刻舟的地方,寻求到自己的剑(板书:求剑)
师:楚人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寻求自己的剑,当时他的心里可能是怎么想到呢?
生说楚人心理活动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楚人所说的话
生感情朗读
3、师:你认为他采用刻舟求剑的办法能够找到剑吗?请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楚人不能找到剑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书:舟已行剑不行)
师请一名生上台用贴画演示这句古文。
(生贴,师读,贴完后,师指贴画,全班齐读)
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等船停下来后,船和剑的位子就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可楚人意识到这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他没有看到事物发生的变化,难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剑。你对楚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带着你的体会读最后一句。(PPT出示此句)
生带着讽刺、嘲笑的语气读最后一句(重点关注:是否感情朗读)
4、师:学了这个寓言后,相信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思考作答
师:这个就是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指板书,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寓言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刻舟舟已行
求剑剑不行
副板书:
方法:读准—读通—读懂
反思:
《刻舟求剑》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汇报课,我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教给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特别感谢为我这堂课出谋划策,给予我细心指导的各位老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
略
三、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四、学习过程:
(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②遽()
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②是()
③遽()
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思路
《刻舟求剑》是寓言两则的第一则,课文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照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内容上讲比较简单,本人想利用这节课继续传授学习方法之“提问阅读法”,因此设计了这节课。提问阅读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课堂,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因而所设计的问题偏简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语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阅读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3、利用录音磁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学会运用“提问阅读法”。
3、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教具
PPT课件,录音机,同步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于本节课前已经扫清生字障碍。
教师:
①制作PPT;
②准备录音机以及同步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上学期大家学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提出思考引入课文:大家坐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有东西掉进江里去了,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看看古时候的一个人如何做的。请翻开课本P41页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学习方法“提问阅读法”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名字叫提问阅读法。现在先听录音,然后我们一起边学习课文,边学习这种方法。
(2)、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学习朗读节奏。
(3)、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4)、教师简单点评朗读情况
三、课文讲解
(1)、解释课题刻:用小刀挖。舟:小船。求剑:找剑。
(2)、从课题中提出问题①找得到剑吗?(明确:找不到。)②如何找剑?用简洁的'话概括回答。(明确:掏出小刀——继续坐船——靠岸沿着刻痕找剑)
(3)、分析第一自然段①学生先朗读,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相关问题。②这一段写了什么?(明确:写了时间、地点、发生的事。)③船的状态如何?(明确:船向前航行。)④掉进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不小心”就把宝剑掉进了江里去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教师辅助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写的是丢剑人的表现。)
③丢剑人的表现如何呢?(明确:一点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5)、分析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主要写的是同船人的表现。)
③同船人的表现如何?(明确:催他快捞,对他的做法不理解。)
(6)、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的是丢剑人解释刻舟的原因。提示学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词。)
③放手学生猜测结果(明确:跳入水里去寻找宝剑,但他永远也求不到宝剑。)
(7)、思考讨论
他找得到宝剑吗?为什么?
明确:A、找不到剑的基本道理:宝剑掉进江后,他的位置已经固定,而船是行进着的,人和船舷上的记号都在随着移动。等船靠了岸,记号所指的位置已经变化了,再按照记号下水捞取,是无法找到宝剑的。B、丢剑人的基本错误:他不注意根据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还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总结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的人,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这样的错误。
五、拓展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六、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写第11课会写字:字3、音3、词3
七、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7
复习内容: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复习重难点:
目标2、3
自学
一,《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学说集大成者。
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
5,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二,《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选自,亦称,是(时间)秦相组织编写的集。
2.这个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3.背默课文及翻译。
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②古今异义。
③一词多义。
④通假。
⑤词类活用。
2.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②调整语序。
③适当增减。
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检测:
一.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⑤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理:
现实意义: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
(3)是吾剑之所从坠(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A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C而忘操之D反归取之
E何不试之以足F是吾剑之所从坠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
一、阅读理解《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揠()谓()
2、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月怀一鸡》,回答问题。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或:是:
损:已: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
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
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齐读)
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
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
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者是如何评论这个楚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齐读)
3.确实他太糊涂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这个故事就讽刺了这类人,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练习二:写出你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要变通)
近义:墨守成规
反义: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至之市
其:之: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3、请思考“探究·练习”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4、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习: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10
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
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教师注意用简洁、真挚的话语给学生以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自信新、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2-06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1-16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06-25
《刻舟求剑》的教学设计02-0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1-09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06-30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8篇11-16
刻舟求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