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30 12:58: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景谈》教学设计1

  《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那么,这政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目的3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不失其文笔优美的特点,所以在重点讨论分析五段议论的作用之外,我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幅画面的剖析之中,重点不在流水式的逐一剖析每幅画,而在于剖析画中景画中人和画中景与人的结合,情与意的生发,训练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条理化。同时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读出五段议论中判断、反问和赞叹的语气,而且对于北国晨号中塑造的民族精神的化身,要引导学生将其镌刻在心里。在讲读的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和主动者,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以卞之琳的诗导入新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为六幅画面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都能涵盖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这两方面的内容。此后,直接提出本课的学习重点五段议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转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用投影仪显示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完成对画面的剖析,抓住副词更,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将(二)(三)(四)段议论放在一起,在明确了内生活及其充满是指精神生活丰富,辐射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环境的影响之后,学生自然能总结出这三段议论都涉及到了人的精神,都在歌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对与它们相对应的四幅画面,我引导学生通过背景和主体之间的对比来把握作者对人的`崇高精神的歌颂。接着进一步明确三段议论之间的关系,(三)(四)是对(二)的进一步阐释,它们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作用:主宰和创造。再抓住副词尤其与第一段的更对比,明确议论(二)是(一)的深化。

  课文分析至此,我提示学生这样的画面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并非随处可见,并引用毛主席的诗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来说明作者写的是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歌颂的是他们的崇高精神。这里的点拨为下文北国晨号的分析做好了铺垫。

  对第五段议论并不急于分析,而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两段,让他们在头脑中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受到形象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感染,体会出作者在这里不仅用词语,更是在用生命赞美和歌唱。在学生在完成眼看、耳听、心想、口述的综合训练之后,引导他们比较两幅画面的`不同,明确写照片上的小号兵是为了衬托出眼前这幅风景更生动、更鲜明,更清晰。抓住这段议论中的最字,体会出民族精神的伟大,体会出作者议论的升华。

  最后总结五段议论的作用:

  1。层层深入揭示主题。这种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及其精神境界的歌颂即茅盾所说的政治,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不得不将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在此也完成了对本课难点的突破。

  2。贯穿全文材料,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也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根据一课一得的原则,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合理的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贯穿材料揭示中心。这也体现了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板书的设计力求突出作者的思路,同时体现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将六个小标题全部分开书写,体现出风景的双重内涵,同时让议论似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并且体现出其层层深入的内在联系,在副词更尤其最的变换中,也照应了主体的变化,由人类到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进而上升到民族精神。通过具体可感的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作者的思路,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风景谈》一课的教学中,我舍弃旁枝,突出重点,抓住议论,带动全篇,并用分析这篇文章的具体方式来指导学生对其他文章的阅读,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这一训练过程。

  《风景谈》教学设计2

  一、茅盾的《风景谈》选自职业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中,这是一篇教读课文,在高一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因此训练学生把握文义则成了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教读这篇散文的根本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据此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弄清课文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

  3.体会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

  4.掌握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理解文义,读书是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上以反复阅、朗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精讲、点拨。

  三、教学过程:

  1.由复习《白杨礼赞》导入新课的学习。

  由于《风景谈》与《白杨礼赞》属同一时期、同一时代的同类作品,它们的体裁、内容和写法有类似之处,且初中学生学过《白杨礼赞》,故教学之始先从复习“白文”入手,并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

  2.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幅画面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并给每幅画面用四字格形式起一个名称。

  (2)教师提问、归纳、板书:

  a. 沙漠驼铃b.高原晚归c.延河夕照d.石洞雨景e.桃林小憩f.北国晨号

  3.朗读课文,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品味文中的精彩之笔,阐述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 教师正字正音。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将六幅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逐步深入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阅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每幅画面的描述之后的议论段落或议论句子,它们是文章中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的链,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连成一线,文章的中心就凸显出来。

  (3)品味语言。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理解和阐释的方法”,指导学生抓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并把这些句子与文章的中心、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另外文章善于运用准确、精练和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描写人的活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的风景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品味。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配乐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与练习

  抄写本课注下生字词。再认真读课文,背一背精彩的片段。

  《风景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从《风景谈》入手,让学生了解茅盾的散文风格并初步学会写作散文的基本方法。

  二:了解关键语句再行文结构,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一: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作者赋予段落乃至全篇的感情。

  二:通过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会运用比较、修辞等方法来品味句子。

  三:总结茅盾散文特点,尝试学习写作散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白杨礼赞》引入课文。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而它有一篇姐妹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风景谈》。

  二、关于作者。

  请同学讲述茅盾的简要生平,代表作等。结合注释一来谈本文写作背景。

  三、 进入课文

  1、 解决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字词上的疑难。

  颀长:

  掮着:

  黑魆魆:形容黑暗。魆:暗。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2、 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写了哪些风景?可以风味几个画面?用最简洁的话语概括。

  一:沙漠驼铃。 二:高原归耕。 三:延河夕照。

  四:石洞雨景。 五:桃林小憩。 六:北国晨号。

  具体分析这六幅画面。

  一:沙漠驼铃。全班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说“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的沙漠来了”。《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

  两者有相关点。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

  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同时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写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的词语(多么庄严、多么妩媚)。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

  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

【《风景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10-01

《谈礼貌》教学设计09-06

谈生命教学设计03-18

《谈读书》教学设计09-14

《谈生命》教学设计06-12

谈礼貌教学设计06-11

《谈礼貌》教学设计01-24

谈礼貌教学设计06-11

《谈读书》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