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8 08:35:21 艺诗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1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学法点拨]

  由观察阳光照射下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实验入手,探索物影长度变化产生的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经验介绍]

  1、本节的内容安排如果按照参考书的分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凑,第三课时又显得比较空闲。而且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比较多。

  2、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建议不必纳入课堂教学,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3、本节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都比较集中,学习对象属于宏观立体的天体运动,宜多安排模拟实验、挂图、课件演示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关键,将有助于理解掌握本节的其他内容。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有关地球公转的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 [教学路径]

  在教学之前先做物影长度的实验,在实验中初步了解一天中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一课时

  【引入】:黄鹤楼的屋檐设计 用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杆影的变化

  通过观察,你发现一天之中杆影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回答的时候,最好能说出杆影的长短变化和朝向变化。)

  【新课学习】: 观测杆影的发现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 概念: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杆 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有关。 思考:一天中的杆影最短是什么 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学生回答:正午的影子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 猜想:南半球中高纬度位置,正午的杆影会朝向哪个方向?

  讨论:今天正午,温州和北京的太阳高度一样吗? 演示实验:在地球仪的不同纬度位置粘上几根火柴, 分布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等各点。 以一光源做太阳。

  观察:火柴杆的影子在何处最短?正午太阳高 度何处最大?

  概念: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现象简称直射。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在太阳直射点的.物体,影子的长度是零。

  结论:太阳的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长度越来越长。所以纬度位置不同的各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讨论:一年中,温州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谁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举例:观察射入室内的阳光,夏天和冬天比,哪个季节更深些?

  课件演示:冬天和夏天北半球某地的杆影长度的变化。结合课件说明,夏天太阳高度大,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浅;冬天太阳高度小,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深。 结论:同一地方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设问过渡:物体的影子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或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为什么随季节而变化呢?) 地球的公转

  课件演示:模拟地球的公转

  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点的日期。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地球公转的特点(包括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公转的时候,自转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结论: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天,即一年。

  设问过渡:地球的公转为什么会使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呢?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模拟实验:(或课件演示)突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 观察:在地球公转的时候,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概念:南回归线(南纬23.5○)和北回归线(北纬23.5○)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问题:冬至日和夏至日相比,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回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小;

  夏至日,太阳的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注:要求初中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似乎没有必要,知道变化就够了。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设想

  本节主要学习地球公转及公转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本节第一课时内容: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特征。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可设计意图: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熟悉的杆影变化现象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读图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杆影的变化、读图、做好模拟实验是学号本堂可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察杆影和读图等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2、通过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

  四、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六、教具

  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幻灯片2、幻灯片3)

  【讨论】操场上的旗杆,在一天中杆影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

  (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思考】杆影长度与什么有关?(灯泡模拟太阳、电线模拟杆影)

  【得出】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探究】 影 响 杆 影 长 短 的 因 素(幻灯片4、幻灯片5、幻灯片6)

  【过渡】 同样长度的杆子,一根在我们学校的'操场直立着,一根在北京天安门前直立着,在同一天的正午,它们的杆影会一样吗?

  结论: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火柴杆影子为零。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2、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幻灯片7)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1、 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吗?(幻灯片8、幻灯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3、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幻灯片10、幻灯片11、幻灯片12、幻灯片13、)

  (二)、地球的公转

  【活动】读图(幻灯片14、幻灯片15、幻灯片16、幻灯片17)

  1、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媒体辅助】视频:地球的公转

  【结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小结】观测杆影的发现:(幻灯片18、幻灯片19)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太阳高度日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季节性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杆影夏短冬长

  2)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递减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课我采用了“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等多媒体手段,效果不错。

  1.动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里第三节。在内容上,它主要是讲述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分为太阳高度角,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内容。在学过前2个课时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活用和迁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出发,通过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复习得出规律和概念,再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整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忆量大而且比较繁杂。所以应提出明确的记忆线索,板书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巩固认识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了解地球公转而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解五带的名称及划分依据、产生原因。

  2.能力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学会归纳总结一些地理知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

  五、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

  六、课前准备

  小地球仪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昼夜长短

  1、引入:(幻灯片3)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不料等他忙完抬头才发现,天色已经漆黑,而此时,六点都还没有到。

  请一位同学读上述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故事中的季节是何时?与我们现在的季节有什么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同时从熟悉的身边事情出发,也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探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①图中白色和深蓝色分别表示什么? 白天和晚上

  ②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③由此推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板书:昼夜长短引起原因:太阳直射点变化 地球公转

  ④在上述四天,北纬66.5°和23.5°赤道、南纬66.5°和23.5°这5个地方的昼夜是如何变化?(利用学生的小地球仪和窗户进行模拟)

  板书: 规律:在北半球

  ⑤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 (鼓励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推测)赤道的昼夜长短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横向对比或者是生活经验得到南半球的昼夜变化,再通过纵向总结,发现赤道的昼夜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对比发现能力。

  ⑥思考:浙江省有几天是昼夜等长的? (鼓励学生在地球仪上熟练找到自己的家乡) [设计意图:测试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掌握

  3.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为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和二分日(点击“等长”2字链接回幻灯片2,点击练习)

  4.练习:(点击幻灯片2的“练习”链接幻灯片8)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应该选在何时?(冬天,南极是极昼)

  [设计意图:一则为了测验学生对于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变化,二则也为了引入下一段的学习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北纬 23.5 °

  太阳直射南纬23.5 °

  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大于夜,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昼小于夜,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二)五带划分

  1、引入:(幻灯片9、10、11)半年后,科学家结束考察返回,一路上经历了雪天,草原,炎热各样的风光,为何地球在同一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的天气?

  (点击“原因”2字链接回幻灯片2,引入五带划分)

  2、五带划分:(点击幻灯片2中的五带划分,链接幻灯片12)

  ①: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不同

  ②:五带划分的界限:几条重要的纬线

  ③:五带名称:热带23.5N----23.5S 北温带 23.5N---66.5N 南温带 23.5S----66.5S 北寒带 -66.5N-----90N 南寒带 66.5S----90S

  (点击幻灯片12的“五带划分”,链接回幻灯片2)

  ④五带内的天文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点击幻灯片2上的“气候特征”链接回幻灯片13)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 终年炎热 北温带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南温带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⑤练习:我国地处热带的是哪个省?(海南)浙江地处哪个地带?(北温带)

  (三)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变化规律(北半球、赤道) 五带划分:依据、界限、划分界限、特征(北温带)

  (四)作业

  作业本 第三节第三课时

  (五)反思

  学生开始认识到地球公转带来的各种现象是从生活中种种小现象,如影子,四季更替等等开始的。经过这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从大地球的角度认识地球公转,将地球缩小成模型,模仿其运动,能更直观的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从课堂练习的效果看,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好昼夜变化规律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和界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引入

  以身边小事引入的效果不好。学生看到故事后反应一般,并没有激发其学习兴趣,归咎其原因,是因为故事的.语言不够生动,过于口语化,学生对这样的故事兴致不高。改进措施,可以以学校的夏令作息表和冬令作息表的变化引入,或者是以生动的图片,对比发现夏冬昼夜的不同来引入。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这节内容安排既有学生自己归纳,又有教师小结,显得有点拖沓,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以板书为重点复习,舍去课件上的小结。

  3.如何记忆

  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很繁杂,学生容易混淆。而且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抓住记忆的线索,容易造成误差,所以应该允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每学一块内容,转动一次地球仪,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记忆。但需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

  4.令我比较惊讶的是,学生对于南极科考队员回国这一事例的运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得五带划分的内容上得尤其的顺利。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衔接对于一堂有效率的课是多么的重要!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提示]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设问]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巩固练习]

  [提问]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教师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观察图,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提示]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5、具体内容分析

  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

  (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

  二、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三、教法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运动教案》。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表中的?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悬念。

  板书设计

  构架式的板书,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观察时间竿影长度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边,中午,竿影在_边,下午,竿影在_边。_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美术《绕绕涂涂》教学设计06-2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2-27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06-07

《地球绕太阳转动》说课稿08-05

《绕绕涂涂》教学反思08-28

绕绕涂涂教学反思08-16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通用15篇)04-23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28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10-17

《地球》教学设计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