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3、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4、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4、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 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 100ml量筒。
(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 100ml 250ml 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 盐水密度的实 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
(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
④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测量原理: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2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再拓展, 对于密度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数学运算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方法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比例计算与空心问题;
2、密度与混合体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与密度公式结合。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密度公式灵活运用;
2、利用数学知识结合密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
3、规范物理解题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练习,总结出:密度问题的比例计算是:根据密度公式列出有关式子,列出两个式子进行比例式;
2、学会利用密度知识分析物体的实心和空心问题。
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混合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密度概念以及单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复习有关密度概念、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
[推进新课]
师:上节学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今天在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习。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例题一:例题一: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50g,装满密度为1.2×103kg/m3液体后总质量是860 g,求瓶子的质量及容积。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师生一块总结密度的一般问题计算方法:就是直接运用密度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并注意未知量的设定符号要用物理专用符号,且用下角标进行区别
二、比例计算
教师:比例计算是物理常见的题型,但是大多数学升的解题过程不完善或不对,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例题二:例二:甲、乙两种物体密度之比是4:3,质量之比为2:1,求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师:同学们进行练习
生:自己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来展示过程 师生一块分析
师生一块总结比例问题解题步骤:写出有关公式,两个式子列出比例式子,进行推理、计算。
练习1:A、B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为3:4,质量之比为2:1,求A、B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学生当堂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空心问题
师:判断物体空心与否是密度常见的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例题三:体积为1dm3的铁球,质量是5kg,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铁的密度是8.0×103kg/m3 )
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判断方法。
有三种判断方法:第一种;比较密度;第二种:比较质量;第三种:比较体积。 练习2:一个铝球质量是36g,体积是20cm3,判断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
四、混合体问题
师:混合体问题是密度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生活贺生产中应用广泛,比如合金、混合液体等等
例题四: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质量相等,求合金密度。
学生进行探索,然后师生一块总结解决混合体问题的方法:几种物质的质量质量之等于混合体的质量,几种物质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体的体积;再利用各种物质的密度公式代入进行计算。
练习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体积相等,求合金密度。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作业:
为了测定长江水的含砂量(每米3的江水中所含砂的质量),工作者取江水10dm3,测得其质量为10.1kg。求长江水的含砂量是多少?若长江流量为3×103m3/s, 一昼夜长江流水带出的砂有多少千克?(泥沙的密度是2.2×103kg/m3)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
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
(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学生分组实验
(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习惯。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
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
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
(1)单位ml
(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
(1)测量牛奶的密度
(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
(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7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
(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03-13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6-16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必备01-12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07-19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04-04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04-04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选10篇)12-05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