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26 20:52: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诗四首》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诗四首》的教学设计范文

  1、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二、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

  ⑴ 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5、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一、检查、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1、《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2、《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3、《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三、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边塞风光)

  ⑵ 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荒凉、消沉等。)

  ⑶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⑷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⑸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 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 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⑷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四、小结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木兰诗教学设计11-16

《杂诗》教学设计06-09

木兰诗 教学设计10-18

《与诗同行》教学设计12-17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马诗》教学设计08-12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1

《木兰诗》教学设计11-26

《木兰诗》的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