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4 18:20:05 志彬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四、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2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p88第五单元第15课,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五、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株柳。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树:柳树。

  2、板书:一株柳

  3、你了解柳树吗?(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柳树简介)

  出示第一节,齐读。

  4、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读。

  6、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棵树!

  8、补全第5段的文字,教师接读: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这生命颜色为何如此独特?(高寒和缺水锻铸) 理解:锻铸

  (2)众所周知,柳树生长在温润潮湿的江南,而这棵树又为何面临着高寒和缺水呢?(它在青海高原上)

  9、补全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10、齐读课题。

  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一片怎样的天地中,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二)感受青海高原。

  1、轻声读3-4自然段,感受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

  b.出示边塞诗词,配乐自读感受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板书:唯一

  3、这是一片怎样的荒原啊!齐读两段话。(板书:擎天一树绿,自成数度春。)

  4、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一株--(指板书:高大、粗壮、苍绿)的柳树。

  5、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一出示,女生读句。

  (2)这怎不是自成春天的擎天绿柳呀!男生再读!

  6、小结:正是这株柳,一株在平原上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居然令行遍大江南北的作家陈忠实心悦诚服、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

  (三)感动于一株柳。

  1、出示句子: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快速默读6-7自然段,找找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

  3、学生交流,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4、场景想象。

  (1)教师配乐范读6-7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2)出示情景提示: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音乐不停)

  (3)现场交流。

  (4)学生配乐读6-7段。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板书:默承苦几许?)

  5、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6、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对比反衬,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7、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板书:无语啸苍穹!)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啊,不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挺立的身姿告诉头顶的苍天、脚下的荒原,它是一棵树,一棵生命不止的树!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一首诗。

  8、齐诵诗歌:青海高原一株柳

  9、指板书小结: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心里种棵柳。

  1、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一株柳,你想说:(采访的形式)

  (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2、青海高原这株柳,你又是怎么想的?

  3、指名读读第9段: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4、导读语: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齐读这段话。

  师: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全班齐读。

  6、下课。

  附板书:

  擎天一树绿, 高大、粗壮、苍绿

  自成数度春。 唯一

  默承苦几许?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无语啸苍穹! 坚毅、顽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埙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让学生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株柳树的

  2、在作家陈忠实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么样的柳树

  3、下面请大家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它的神奇在哪儿 轻声读课文3———5段。

  4、组织交流学习体会、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株柳树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结实、浓密表达出来吗

  5、这粗实、浓密的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并不少见、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它是神奇的.呢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党你身处这寸草不生的原野、看到这株柳树时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设计点评: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从作家的视角感受高原一株柳的外形、学生通过读思说充分体现了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这株柳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学生在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的各个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提升了情感。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段、体会在作家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教给学生品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百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精神。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五段)

  设计点评:首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体会柳树在经历干旱寒冷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重耳标次出来的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感悟更加直观与强烈、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语言的方法、情景交融、抹浓柳树的神奇色彩、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写到这里再加上一个结尾、我想也算比较完美了、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段、去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3、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的感悟、也是学法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名誉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

  3、让学生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 )练习说话。

  4、感悟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我更相信、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课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7

  谈话导入:

  板书:柳同学们,谁来谈谈你在哪儿见过柳树?看来,在我们这儿柳树是极其平常的一种树。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棵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板书课题)

  一、预习汇报,质疑问难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文章写了柳树的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互补,最后板书:样子、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学习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就要先理清文章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

  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1、学习柳树本身的特点。

  为什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棵柳树的样子。

  出示文字。“这株柳树大约两合抱粗……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请你仔细读读这段话,想想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抓住重点词句:“两合抱粗”(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与合班教室比较)、叶子绿得苍郁(引导学生与平时见过的`树叶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柳树的特点是:粗大、茂盛。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我们眼前看到这棵茂盛的大柳树?

  指生读。

  指导读。师:老师读第一句,请你们注意听,我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会儿你读的时候,也把相关词语进行强调。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这棵柳树撑立在高原之上,撑立在我们面前。(及时鼓励学生)

  2、结合生长历程及环境,体会柳树的顽强。

  (1)就这样一棵茂盛的大柳树,怎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呢?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一片绿阴。”

  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看看命运给了哪些致它于死地的打击。(小组学习)

  学生汇报: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2)想象环境恶劣。

  师:这哪是一般的干旱,这哪是一般的寒冷!请同学们微微闭上眼睛,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乘坐着时空隧道,来到青海高原。这儿的地势好高呀,平均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泰山顶峰高度的两倍。眼前是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远处是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这儿的气候非常恶劣,有时夏秋两季一滴雨都不下,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偶尔雷电轰鸣(放录音);冬天来了,温度在零下十多度,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放录音)……你们看到这棵柳树了吗?什么样子?(生谈)

  师:它在坚持。(它在熬,它在挺,它在和死神抗争)

  师:这棵柳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推毁,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它坚持着,它奋斗着,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著名作家周国平说得好“苦难是大美!”正因为这株柳树饱受致死的打击,忍受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才长成了一株茂盛的美丽的柳树。

  (3)面对着这株柳树,此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读。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株柳树……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拓展: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首先要读书看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然后再品读,抓住语言文字体会特点,最后整合全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三次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二、学习课文,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课柳树的外形的?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愿意带着你的感情来读吗?

  这株柳树庞大的树阴、粗壮的枝干、坚硬的枝条、葱绿的叶子无不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伟力。

  (4)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

  (5)再次读第二小节课文。(媒体出示)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媒体,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青海高原恶劣的生长环境。

  2、媒体显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文字,老师读了这段内容后被深深地震撼了,心中涌起了情感的波澜,写成了一首小诗,想把它奉献给大家。

  (音乐)诗朗诵:

  你也许是一粒柳絮风把你卷上高原恰好遇上水你有幸萌发

  你也许是随着一团团柳絮来到这里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把兄妹们全毁了唯有你保存了生命活过了一岁又一岁

  你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你也想像老师那样来赞颂它吗?那就大声地朗读。

  4、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自渎,思考: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容易吗?

  5、学生自学后相互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媒体,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6、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第7自然段)

  7、请大家默读7自然段,学生自读思考: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8、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1)长到这样粗的柳树……重新抽出了新条。(相机理解两次“经历过”)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能把这一段改成诗的形式来赞美柳树坎坷的经历。

  小结:这就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它抗干旱,斗严寒,造就了生命的奇迹;它顶风雷,历雷电,复苏,抽条,起死回生,具有多么坚强的精神!我们再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三读第二节句子)

  四、三读柳树,启迪人生

  1、再读描写柳树的这段文字,学生谈新的体会和理解。(理解“锻铸”)

  2、在青海高原上是什么锻铸这株柳树的?

  3、小结并引读

  4、把第六、第七自然段中赞美柳树的文字分别放在描写柳树样子的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让学生读读,有没有新的感受?

  5、学生读后交流,明白人生哲理。

  6、让学生思考: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2)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怎样的?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3)小结: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有着天壤之别!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为了生存,付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呀!然而这株柳树却没有抱怨命运,(引读)“也没有……而是……终于……”,在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柳树的神奇。(生读)“命运给予……绿阴。”在作者眼中,这株柳树仅仅是一株柳树吗?那是什么?(精神、品质、力量等)

  (a)媒体显示:霍金、张海迪、司马迁、桑兰……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b)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会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c)填空:

  (1)()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精神之旅,看到了那里唯一的神奇的柳树。(四读)第二节的句子。此时,我相信这株昭示伟力、造就奇迹、显现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写好读后感。

  板书设计:

  样子高大粗

  青海高原-株柳神奇环境干旱寒冷顽强

  历程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04-1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06-06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06-09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文内容06-27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06-29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09-16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06-20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09-12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文09-20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