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21 11:41: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沪教版《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沪教版《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范文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古诗讲的是骆宾王在易水河边与朋友告别,奔赴他乡独自闯荡时的悲壮心情,特别的是,这首诗中暗含着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诗人以古喻今。这就类似戏剧剧本里的戏中戏,第一出“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狱后,奔赴赵幽燕一带,决心投身军幕之中,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第二出“戏”是骆宾王在易水河边发思古之幽情,想到了千年以前,同样是这条易水河边,一个名叫荆轲的燕人准备渡河去完成刺秦的国家使命,迎着寒风一曲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思量着自己和荆轲的心境如此接近,这一别同样不知归途何在。悲壮之情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一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两个时空交错的历史人物同时站在了易水河边,接受着命运的选择,思索着人生的方向,而无论易水河水流向何方,这悲壮的氛围将永远萦绕在吹了一朝又一代的寒风之中。

  通过感悟诗歌,我认为让学生领悟到这首诗的悲壮之情是教学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骆宾王的心情呢?必须得老老实实从荆轲刺秦开始说起,让学生理解荆轲在易水河旁呐喊时的心情。

  二、教学片断设计:

  【教学片断一】

  1、 师:此地别燕丹的意思是在易水河边告别燕国的太子丹,燕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邻国,秦始皇后把燕国等其他几个邻国灭了,最终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全中国。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2、 生:骆宾王是唐朝人,怎么会与燕国的太子告别?

  3、 师:很好,并不是骆宾王与太子丹告别,而是荆轲。荆轲是太子丹的.知己,他看到日益强大的秦国不断威胁着燕国的安全,决定身怀一把匕首独自一人去秦国刺杀秦王,于是燕子丹一行燕国人一路送荆轲至易水河边,而渡过易水河,就进入了秦国的国境。同学们,你们对荆轲的命运有什么预测?

  4、 生1:他刺杀秦王非常危险,秦王有很多士兵,不可能轻易让陌生人接近。

  生2:荆轲没有成功,不然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中国了。

  5、 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荆轲刺秦后荆轲的命运吧。假如他刺秦成功了,秦王被他杀了,他会有什么下场?

  6、 生:他肯定会被秦王周围的士兵一起围攻杀死。

  (板书:刺秦成功——死)

  7、 师:那么他刺秦不成功呢?他能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乡吗?

  8、 生:不会,秦王会下令手下杀了他。

  9、 师:对,并且用最残酷的刑罚来杀害他,连一个全尸都不会留下。

  (板书:刺秦失败——死)

  10、师:难道荆轲他不知道他的命运吗?他为什么还要去?

  11、生: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他还是会去,因为这是为了燕国。

  12、师:荆轲明白,只有牺牲自己才有可能保全整个国家。明知自己这一去必死无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渡过易水河,这是多么悲凉,多么壮烈的行动啊!

  ( 板书:悲壮)

  13、出示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师:这就是荆轲在易水河边的呐喊,多么悲壮。师范读诗句)

  14、请生读。

  【教学片断二】

  1、 师:一千年后的一天,骆宾王也来到了易水河边,与友人告别独自前往他乡去投身报效国家的事业,但他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回来啊,这时他想到了谁?

  2、 生:他想到了荆轲。

  3、 师:那么他又会在易水河边说些什么?

  4、 出示说话训练:古有 ,今有 。

  5、 生交流。

  6、 师:虽然历史上那些人物已经都不在了,但是骆宾王今天来到这里,依然能体会到荆轲当年的这里的悲壮心情。于是他写下了《于易水送人》。

  7、 请生读诗歌。

  三、教后反思:

  这是一首内涵深刻的诗歌,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悲壮心情并读好这首诗

  这首诗歌教学设计的中心目标和唯一目标。我决定“舍近求远”,从荆轲刺秦开始说起,我设计的帮助学生假设分析荆轲刺秦后的结果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荆轲明知自己刺秦不论成功与否都将牺牲,却为了国家宁可牺牲的悲壮心情。而我在后面的说话训练的环节设计又将荆轲与骆宾王这两个人物比较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顺着荆轲的悲壮来理解骆宾王的相似心境。我没有把时间放在如何从字面上来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而是把两出戏讲清楚了,讲透彻了,在充分理解诗歌涵义的基础上的朗读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朗读中诠释了又悲又壮的情绪,深沉而伤感的声音将仿佛学生们带进经典诗歌中的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