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5 09:10: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

  南张学校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从中感受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选择读物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并能自拟题目。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白只有现在努力,将来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1.查找抗日战争有关资料;查找读后感写法资料;查找当今日本儿童对我们具有挑战性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从1840年的战争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中国。1937年7月7日的夜晚,日本帝国主义者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一枪在卢沟桥畔打响,我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这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由日本帝国主义者发起,八年里我中华故土遍地燃战火,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一次伤痕累累,这一场战争因而也成为中国亿万人民长期挥之不去的沉痛记忆。

  【设计意图:歌德曾经说过:"不是我在写诗,是诗在我心中唱歌",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是啊!人人都有感情,学生的感情有时比成人更浓更纯。但感情只有在遇到刺激的事物,与自己的内心相碰撞产生火花时,才可以说感情被激发了,这时人的情感最易流淌。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特别是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较生疏,因此,习作前,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潜意识中隐藏的与习作有关的感情、激情激发出来,才能激起表达的欲望,才会产生习作的激情,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诞生。】

  二、阅读资料

  1.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资料附后)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资料,拿起笔来,在材料上画下你感到震撼的事件名称或数字,并想一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震撼。

  【设计意图:学生的激情首先来自感性,语言文字是感性承载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感性才会促发情感,情感欲浓创作激情越高。首先让学生接触触目惊心的语言文字材料,让文字的生命力注入学生内心,激起其情感和创作欲望。】

  三、交流阅读感受

  (一)结合资料直接谈感受。

  1.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痛恨、愤怒、吃惊、惨无人道、猪狗不如、野兽。

  2.为什么会痛恨或愤怒或吃惊?

  3.看到这些文字和数字,你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耳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板书:想、听)

  4.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质问日本鬼子什么?你希望你当时具备什么能力去做什么事?(板书:问)

  ①进一步引导:想一想我们死去的那些人中都有什么样的人?死去的人给活着的人带来了什么?

  ②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设计意图: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学生读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概括讲感受很容易,但这个感受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个感受,如何把这个感受联系实际具体生动地讲出来是写读后感的难点。因此要具体步步深入地多方面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交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资料看、听、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走进资料,走进情境,走入资料中人物内心,使学生情感与之产生碰撞,产生共鸣,进一步激起内心的愤怒之情,为习作铺垫情感,铺垫思路。】

  (二)中日对比间接谈感受。

  1.师:当时的法西斯分子认为他们自己强大,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他们看来我们中国弱小,但我们国家在当时论面积,论人口并不少:日本的国土面积37多万平方公里,而我们是960万平方公里;日本人口约1.3亿,而我们是5亿多。这是中日的历史状况,那么中日现在有关状况又怎样呢?

  多媒体出示:

  ①读书方面。

  中国大学本科中文系,四年只读几十本书;

  日本大学的日文系对本系学生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一至四年级,总数165人。

  一个月的读书量:

  5册以下:116名;6到10册:32名;11到20册:12名;20册以上:5名(最多的学生每月读55册);

  现在的个人藏书量:

  50到100册:30名;100到150册:10名;150到200册:6名;200到300册:6名;300到400册:3名;400到500册:3名;500到700册:3名;700到1000册:2名;1000册以上:4名,读后感《《〈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

  ②韧性方面。

  在某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艰苦的训练使不少中国学生半途而废,而面对同样的困难,日本学生却全部坚持下来。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韧性很强。"

  2.师:看到这些资料再参照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数据和惨状,你又有什么感受?

  ①用一句话或词语来交流。

  不能让历史重演;不能让惨剧重现;未来在我们肩上;我们任重道远;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②反问我们中国:为什么我们会挨打?

  【设计意图: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学生的思维易停留于表面,但思维应是立体的,感受应是全面的。鉴往知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昔对比,促使学生思维角度转向,联系实际情况谈感受,使思维立体,认识深刻,感受全面。】

  (三)联系自己及周围深刻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人群和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会不会使历史重演?我们的哪些行为不利于国家的强盛?…

  【设计意图:人们阅读后之所以有感受,是因为读者不知不觉中联想到了身边实际的人和事。阅读也是为了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对自己或周围有一定影响。所以阅读后联系实际比较反思才能使认识深入,才能使阅读受到的启发震撼产生一定的意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

  四、梳理思路

  怎样把我们的这些感受写下来,让读者从我们的读后感受到启发?

  1.题目。题目可以怎样确定?

  ①可以直接使用题目,如《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②也可以使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然后使用副标题。如:

  勿忘国耻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我们为什么会挨打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2.开头。

  ①可以谈总的感受:我读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让我吃惊…

  ②开头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勿忘国耻",你知道有哪些国耻吗?

  ③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我们有些同学或者我们有些人不务正业,整天就知道打麻将,吃喝玩乐,

  他们就没有想到自身的责任吗?

  ④把这些方法结合使用。

  3.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

  4.文章重点。习作的重点是感受。感发点只是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写感想时可以边叙边议。叙,就是我们的感发点,我们最多选择两处;议,就是抒发感想,是习作的主体。有层次、有顺序地把我们的感受一步步推向顶点。叙述要简单,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

  板书:

  怎样写读后感

  读感发点:词语、句子

  感自己、周围(看、听、问、想)

  【设计意图:学生习作构思需要整体思维。以上是针对习作重点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重点指导了如何抓住感点写好感受,从哪些方面写。但读后感的题目、开头、结尾对初次写读后感的学生来说也是新知识,他们以前没有正式接触过,况且文章的题目及开头又是读后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越多,学生就会表现得越主动。】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习作教学设计06-06

《习作》教学设计05-10

习作教学设计07-02

习作的教学设计11-24

《习作》的教学设计10-24

《习作6》教学设计07-16

《习作三》教学设计06-21

习作小学教学设计08-06

习作一的教学设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