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2 18:01: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亭送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长亭送的教学设计

  1、能记住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知识。

  2、通过朗读反复课文,梳理文本结构。。

  3、体味人物的形象及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体味人物的形象及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

  1、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去努力创设情境,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知识链接】

  1、 背景知识

  (1)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2、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课前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捕捉尽可能多的信息。

  一、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迍迍( ) 金钏( ) 笑靥( )

  挣揣( ) 拾芥( ) 余荫( ) 蹙眉( )

  谂知( ) 玉醅( ) 泠泠( ) 谨赓( ) 厮守( ) 禾黍( ) 绣衾(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阁泪汪汪不敢垂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一春鱼雁无消息

  3、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 (2)夸张 (3)借代 (4)对偶

  B.(1)拟人 (2)对比 (3)借喻 (4)对偶

  C.(1)拟人 (2)对偶 (3)借喻 (4)夸张

  D.(1)比喻 (2)对偶 (3)借代 (4)夸张

  【课中案】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什么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封建时代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什么样的愿望?

  2、《长亭送别》一折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请问具体是哪三个场面?

  二、小结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长亭送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07-29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2-20

《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06-19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04-30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12-05